2024年9月9日,秦玉玲护士长在羊坊店敬老院开展“救在身边,温暖护航”主题科普宣教。陈政颖/摄
近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急诊医学科,一场生死救援悄然上演。一名患者突发晕厥、吐血,经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急诊医学科护士长秦玉玲挺身而出,不顾被患者喷溅在身上的鲜血,果断指挥急救。
在秦玉玲的指挥下,医护人员们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止血,开辟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随着药剂平稳输入体内,患者被成功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样的生死一幕,在秦玉玲近30年的从医生涯里并不少见。这些年,她始终坚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与病魔交手,与死神抗争,出色完成了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甲流、援塞抗埃等多次救援任务。
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名单,秦玉玲光荣上榜,成为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以来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也是本届全军唯一获奖者。
然而在秦玉玲看来,“荣誉是鼓励,更是动力”。这位身形瘦削,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老兵笑着说:“我要做的始终都是一件事,那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为更多患者减轻病痛。”
“军人的意志是不畏惧、不退缩”
在秦玉玲心中,病区是医护人员的战场,护士也是战士。这些年,每逢遇到重大疾病危急时刻,秦玉玲总是挺身而出,是战友们心中不折不扣的“排头兵”。
一次,一名狂犬病患者突然挣脱家属束缚,不断吐着口水,肢体扭曲着冲向走廊。一时间大家纷纷后退,惊慌失措。紧要关头,秦玉玲猛然扑上前去,不顾对方抓挠踢打,从背后死死抱住了患者,与众人合力将其送回了隔离室。
这样的案例在秦玉玲的从医生涯里还有很多。她曾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过13年,护理过近百名传染病危重患者。每一次面对全身溃烂、恶臭弥漫的患者,秦玉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
她曾护理过一名乙肝肝硬化伴艾滋病感染的重症男性患者。因为生病,患者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对他避之不及,不闻不问。就诊时,他全身多处水疱,皮肤严重化脓感染,右侧腹部的造瘘袋装满了排泄物,整间病室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面对棘手的情况,不少年轻护士面露难色。作为从医多年的老兵,秦玉玲又一次主动站出来,提出“我有伤口造口护理的经验,让我来吧”。
此后,秦玉玲成为了患者的责任护士,每天为他擦身更衣,更换造瘘袋,处理水疱和肛周皮肤。因为病情加重,患者情绪消沉,一度出现绝食、拿东西砸人等情况,极度不配合治疗。秦玉玲一边克服内心恐惧、细心观察做好防护,一边耐心安抚、悉心护理,像家人一样陪在患者身边,直至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传染病防治一线永远是紧张的、艰苦的,但军人的意志就是不畏惧、不退缩。”事后,秦玉玲解释说,“站在这个‘战场’上,不能有其他杂念,只有‘全力以赴’!”
“如果这里是战场,我就是哨兵”
2014年9月,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告急,我国紧急抽组医疗队奔赴西非抗疫前线。秦玉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理由只有一句话:“我是军人,也是党员。”
绝不退缩,是秦玉玲作为一名军医的坚守。从那时起,她的战场开始向外延伸,跨越国界。当年9月16日,秦玉玲作为首批解放军援塞医疗队队员,启程奔赴塞拉利昂。
尽管在国内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当时面对陌生的国度和病毒,秦玉玲和战友们尚不具备针对埃博拉的成熟防控经验。加之当地医疗环境不佳,医院无人驻守,根本无法收治烈性传染病患者,一时间医疗队成员们很是头疼。
“事关生命安危,再多困难也要迎头而上。”为了尽快投入“战斗”,秦玉玲和团队成员们一起,结合过往经验,用了7天时间,将中塞友好医院由综合性医院改建为满足烈性传染病收治要求的专科医院。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每天裹上3层防护服工作,汗水在靴子里积成小水洼。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抵达疫区第5天,秦玉玲在病区监控中看到,一名埃博拉患者蜷缩在地板上,吐了两滩血,周围一片狼藉。
来不及犹豫,刚结束值班的秦玉玲迅速穿上防护服,直接冲进了污染病区,对病人的血液和呕吐物进行处理,独自完成了高危操作。
后来秦玉玲回忆起那段经历,也曾感到后怕。“但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极具传染性,若不及时处理,极可能引发大规模感染。”秦玉玲解释说。
从病区出来后,秦玉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主动进行自我隔离,所幸21天隔离期满,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样。那一刻,秦玉玲激动不已,与战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执行任务的185天里,秦玉玲与队友收治疑似感染者773例,抗埃数质量在22个国家医疗队中位列第一,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此后,她又成为我国第一位连续三年三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女性军队护理工作者。
在21天隔离时的日记中,秦玉玲写下了一句话:“如果这里是战场,我就是哨兵。”她说:“抗击传染病是一条逆行之路,也是守护患者健康安全的必行之路,必须要敢于冲锋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这位老兵又作为军队唯一护理专家转战巴基斯坦。
这一次,凭借丰富的抗击疫情经验,秦玉玲针对当地医院区域划分不合理、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等问题,连夜画出布局图,划分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设计了专用通道。同时,她精心设计培训课程,连续多日为巴方医务人员展开培训,并辗转前往各区进行指导交流。
援巴两个月,秦玉玲和队友们共帮带医疗机构11家,培训医护人员600余名,参与救治危重患者30余人,还和队友为巴方编写了《新冠防控诊治建议书》,对改善当地防疫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下去,比奖杯更重要”
如今,已成为护士长的秦玉玲致力于将经验传授给更多人。尽管自己已荣获南丁格尔奖,但在她看来,“把奖杯传下去,比奖杯本身更重要”。
为了加强传染病防控护理人才培养,秦玉玲和团队创建了全军首个“传染病护理示范基地”,探索国内传染病骨干培养模式,常态化开展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等工作。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尝试引入新技术,探索多元授课模式,率先贴近实战开展教学,完善改进全流程情景模拟教学手段,先后开展10余期传染病专科护士培训,累计培养专科护士1000余名、全国各层级医院的护理骨干近万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已在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和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奋战在急危重症传染病一线,秦玉玲深知科研创新对于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面对军队医务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医学救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等关键问题,她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牵头和参与国家、军队课题5项,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获批多项专利。如今,她参与研究的《新突发传染病护理培训体系的构建》项目成果已在全国、全军多家医院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提升了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同时,秦玉玲还不断探索优化为兵服务模式,先后下部队巡诊义诊20余次,与团队战友一道服务基层官兵、基层医务人员数万人,让广大官兵切身感受到了服务保障力对战斗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也帮助年轻医务人员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官兵、保障官兵的责任担当。
但若不提这诸多成绩,秦玉玲看上去仍是一袭白大褂,口罩和防护帽间露出一双眼,眼神和平时一样平静。她常说,“荣誉是大家的,活儿还得一件件干。我就是个普通护士,做了该做的事”。
可这名“普通护士”也知道,自己早已作好了准备。“只要国家有号召、组织有任务、人民有需要,我便义无反顾。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军人、护士的铮铮誓言,值得用一生去践行。”秦玉玲坚定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戴欣 王婉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