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罐体内“汗蒸作业”,和机器人成“工作搭子”……“焊花”班长王喜莲带领工友们每年“缝合”钢结构超4500吨——
【跟着劳模去上班】200平米车间藏着一部“焊接进化论”
发稿时间:2025-05-13 11:17:00 来源: 工人日报
王喜莲正在焊接作业。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刘旭(右)跟着劳模王喜莲探访焊接施工车间。本报通讯员 张波 摄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在焊花飞溅的操作台前,在精密运转的流水线上,“劳动模范”四个字从来不只是耀眼的证书和奖章,而是浸透汗水的手茧、精准到毫厘的操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即日起,本版推出“跟着劳模去上班”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跟随劳模的脚步,推开工厂车间的大门,走进火热的生产一线,探访真实的工作现场,带您踏上一段沉浸式劳动旅程。
我们用扎根工位、贴身记录的方式,感受流水线上每一道工序的温度,倾听创新工作室里思维碰撞的回响,探寻劳模用岁月镌刻的职业信仰。这些故事里没有镁光灯下的宏大叙事,有的是带着“机油味”的真实人生。我们记录劳模打磨毫米级精度的工匠之心,定格他们向徒弟口传心授时的专注侧影,也展现他们用数控代码重构生产逻辑的创新密码……在机床震颤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在钢花飞溅的瞬间看见托举时代的力量,以此致敬劳动,致敬劳模。——编者
机械轰鸣,焊花飞溅,一派火热的作业景象。
近日,在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金属结构项目部施工车间,身着红色工装的焊工正在紧张作业。电焊面罩后面是一张张汗湿的脸,还有被热浪灼红的皮肤。
摘下面罩时,记者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女性面孔。
眼前这支女子焊工班成立于2007年,现有班组成员7人。她们之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谢金颖、娄建、李文静,也有中坚力量骆建宁、江远芳,还有初出茅庐的新人杨景爱。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喜莲是这群“焊花”的班长。
200平方米的车间里,仿佛藏着一部“焊接进化论”。
9时,一个高约5米的大型压力容器需要焊接。王喜莲先将焊枪、焊帽送入罐体,接着探身通过直径50厘米的圆孔爬了进去。
昏暗的罐体内,王喜莲戴好口罩、焊帽和手套,不一会儿,弧光闪烁,焊花点亮了狭窄的空间。几分钟后,等她钻出罐体,额头上已经渗出汗珠。
“现场烟尘大、距离近,只要20分钟,口罩就全黑了。”“赶上夏天,现场温度高,两分钟衣服就会湿透。”工作中的不容易,被王喜莲一带而过。
空间狭窄和角度刁钻的焊接只能依靠手工,王喜莲和工友们不得不根据焊口位置变换焊接姿势,蹲着、跪着,甚至趴着、躺着。
“最难受的是仰头作业,焊花会掉在面罩和衣服上。”王喜莲的手上依稀可见被焊花灼伤的痕迹,以及常年握焊枪磨出的老茧。工作强度大时,一天下来,她的手抖得连饭碗都端不稳。
10时30分,记者跟着王喜莲手脚并用地爬上摇晃的垂梯,登上6米高的埋弧焊操作台。
李文静正操作手柄“指挥”埋弧焊焊枪“缝合”压力容器外壁。焊缝处没有了刺眼的弧光,只有焊丝熔化发出的微微红光。轻轻扫去焊渣,一条平滑又美观的焊缝露出真容,闪着鱼鳞般的微光。
在智能焊接区,记者感到了扑面而来的科技感。
4年前,6台自动焊接机器人成了姑娘们的新“工友”。为了和新“工作搭子”合作愉快,姑娘们自制了一本技术指南,从技术参数到程序编制,从电流大小到焊接角度,她们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以前一两米的焊缝手工施焊要两小时,现在用机械臂20分钟就能完成,不仅焊接合格率大幅提高,工作强度也明显减轻。
“为啥选择这个岗位?”午休间隙,记者抛出了问题。
“我们都是‘油二代’,从心理上就对这个工种不排斥。”娄建接过话茬。
王喜莲告诉记者,当年招了10位电焊女工,培训还没有结束,就有两人因为吃不了苦调了岗,一直坚持下来的只剩下她和骆建宁、江远芳。
在男性主导的焊接领域,这群“焊花”不仅技术毫不逊色,还一不小心把不少男同事“卷”到了。
除了手把焊、氩弧焊两个基础证书,这群姑娘逼着自己考了更多证书——焊条电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甚至还学会了数控切割、数控钻机、天车操控等多种技能。
对孩子缺少陪伴,把家庭琐事交给爱人,为了给工作“让路”,她们对家庭充满愧疚。好在姐妹们互相鼓劲,谁都不曾抱怨。
“你除了给我留作业、留饭吃,就不能多陪陪我嘛。”江远芳的儿子曾哭着“质问”她。骆建宁也曾因为穿着有污渍的工作服出现在校门口被儿子“嫌弃”。说到这,其他几个人也跟着红了眼眶。
“女人干电焊多累啊,找机会换个岗位吧”“岁数大了,别那么较真”……来自亲友善意的提醒,有时却会刺痛她们的神经。那些别人眼中的苦,其实是她们心中引以为傲的甜。
王喜莲曾把一摞证书放到母亲面前,说:“妈,我知道你怕我累。可是在这个岗位上,我能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骄傲。”
路过采油站和钢结构厂房,王喜莲和工友们总会不自觉地看看焊道是否整齐、纹路是否美观,甚至会去寻找哪道焊口是自己的杰作,“这时候是最幸福和满足的”。
“这么多大工程的钢结构都经过我们的手,想想真的挺厉害。”回想起和姐妹们一起经历的“大场面”,王喜莲言语间满是自豪。
18年间,她们先后参与80万轻烃、辽河储气库群、双台子储气库等47项国家重大工程的钢结构预制工作。每年完成钢结构焊接总量超4500吨,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18年间,她们在作业现场流过汗,也掉过泪,用一道道亮丽的焊缝见证了人生最美好的芳华。
采访手记
4年前,6台自动焊接机器人入驻车间时,这群“焊花”曾经历过短暂的不安。但最终,她们用自编技术指南、上千次参数调试,顺利将机械臂变成了默契的“工作搭子”,手工施焊两小时完成的工作量,现在用机械臂20分钟就能完成。这场“效率革命”背后,是AI(人工智能)技术对重复性劳动的精准替代,AI正把王喜莲和工友们从“赶工焦虑”里“拽”出来。
不过,技术并非万能。逼仄空间里,王喜莲具备的“毫米级”空间感知能力,恰是焊接机器人技术尚未攻克的“盲区”。在辽河油建车间,智能焊接机械臂能完成七成常规生产任务,但剩下三成特种作业仍需要焊工以极限姿势完成。技术突围需要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正如女子焊工班在拥抱机械臂时,没有放弃手上的焊接绝活,未来的智能工厂里,也应是一番“人机共生”的图景。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苦和累不再是焊接工种的代名词,姑娘们不再因为这份工作的辛苦而落泪,当工匠精神与技术革命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或许就藏在这飞溅的焊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