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医学师生 点亮无名烈士“归乡”路
发稿时间:2025-03-28 13:1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坚守让每位烈士“从无名到有名”的理念,“提灯者”英烈回乡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地工作。于春江/摄
3月的清晨,济南的空气中仍带几许料峭春寒,历城革命烈士陵园里一片静谧。一具封存了76年的烈士棺椁慢慢开启,眼前的一幕令21岁的孙萌忆深为震撼。
“难以想象,这具烈士遗骸刀伤加枪伤共有15处,其中枪伤有8处,后来通过大家的努力,溯源到这是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王坚仁烈士。”一年前的场景,令孙萌忆每每想起都不免热泪盈眶。作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她的另一身份是“提灯者”英烈回乡团队志愿者。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革命烈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义无反顾投身战斗,不惜英勇献身。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196万余名革命烈士中,仅有55.9万名有明确安葬地。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许多烈士在牺牲后只能被就地匆匆掩埋,随着时光流逝,他们的姓名和故事被岁月尘封,成为无名烈士。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印发意见,强调要做好失踪烈士遗骸搜寻保护和寻亲工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委托,迅速组建“提灯者”英烈回乡团队,立志为这些无名烈士点亮“归乡”路,让烈士回家,让亲情归位。
这群志愿者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平均年龄28岁,不仅覆盖该校多个院系,还包括来自四川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的师生。
“我二伯找到了,还复原了照片,真的很像……”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王坚仁烈士的侄子王作树轻轻将AI复原的照片放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
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正是“提灯者”英烈回乡团队的成果见证。
在历城革命烈士陵园内,73个曾经被标注为“无名”的墓碑,近日终于刻上了烈士的姓名。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的179名烈士中,也有47名身份得以确认。此外,借助黄河流域医学院校联盟的力量,该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对220名烈士头颅进行3D扫描并画像,在57名烈士的身份确认后,画像被赠予家属。
每一处小心细致,都是对英烈的尊重
2022年4月,团队成立伊始,就将“从无名到有名”确定为志愿服务宗旨。
“找到烈士们的姓名、确定他们的身份是这一理念最表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的英雄事迹能够为后代真正铭记。”该校法医学系主任方晨教授说。
遵循“基础先行”的工作思路,团队联合地方志办公室和烈士陵园,全力寻找烈士遗骸,这项工作被形象地称为“提灯寻骨”;同时,协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广泛搜集烈属信息,认真开展“提灯寻信”工作。
烈士遗骸现场整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制于作业环境、陵园整修等因素,要完成这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前期准备困难重重。
历城革命烈士陵园里存放的是1948年济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骸。据园方2024年年初统计,在当时亟待整理的551具棺椁中,有的仅有皮带、纽扣等烈士遗物,有的安放着不止一具遗骸。因当年清明节前须完成陵园的整体更新,所以留给团队现场作业的时间仅有两周。
除了时间紧迫,让团队始料未及的还有不甚理想的整理环境。因地下水常年渗透,部分棺椁内已形成复杂的菌落生态,打开棺椁后密密麻麻的白色菌丝覆盖在遗骸上,急需仔细清理。
“开启棺椁的那一刻,这些霉菌就像烟雾,那股气味不仅刺鼻,还熏眼睛。尽管戴了手套、口罩,可霉菌孢子还是直往眼睛里钻。”法医学系研究生文佳佳回忆。
团队起初准备的普通防护装备在异味侵袭下显得捉襟见肘,老师们迅速作出反应,紧急调配护目镜与防护面罩,为队员们筑起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尽管新装备导致呼吸空间变得逼仄,但志愿者们依旧坚守岗位,凭借顽强的毅力,在艰难中稳步推进工作。
棺椁运输时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棺椁从地下挖出时还算完整,而有的早已腐朽不堪。在搬运那些腐朽棺椁时,队员们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棺椁就会散架,给后续处理带来极大麻烦。
“后来,我们在沟渠处搭建了小桥梁,借来推车方便运输,每到泥坑处,会有专人在旁边保证棺椁运输平稳,不受外力损毁。”方晨回忆。
打开棺椁后,队员们又面临新的任务——整理遗骸。他们将棺椁中的遗骸轻轻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红绸上,按照头部、躯干和四肢仔细分类排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手持卷尺测量躯体部位,为拍照记录提供参照,以便准确留存相关信息。其中,有些颅骨并不完整,呈碎片状,队员们需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泥垢,设法拼接粘连,努力还原颅骨原本的形态。
遗骸鉴定的前期工作非常琐碎,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彰显着大家的专业与执着、责任与担当。
每一回实践磨砺,都是对历史的铭记
当工作推进至中期,团队采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步走策略——即DNA-RNA共提取技术、DNA鉴定分析、大数据对比、家系溯源及最终确认烈士身份。其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自主研发的DNA-RNA共提取技术成为关键一环。
实际上,RNA作为生命活动中重要的调控因子,虽然稳定性欠佳,却蕴含着年龄等丰富多样的信息,“遇到类似家中多子弟参军的情况时,DNA-RNA共提取技术会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推断烈士年龄并确定烈士身份”。方晨解释,他也是这项技术的专利拥有者。
鉴定技术突破的同时,团队在检材工作上也有所创新。
“相较于股骨,牙齿质地坚硬,处理难度更大。但恰恰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得牙齿不易被腐蚀降解,保存状况更为良好。”该校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于春江教授说。过去的遗骸鉴定工作多以股骨为主要检材,这次,团队却将目光聚焦到了牙齿上,通过对前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良,同时巧妙结合DNA-RNA共提取技术,让烈士身份得以精准确认。
为了得到这些宝贵的基因信息,团队每一名成员一点点翻找、搜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得益于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不少烈士遗骸甚至能找到相应的十几到二十余颗牙齿,这为后期信息提取及反复比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整个遗骸鉴定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在对其中一具遗骸反复测验多次仍无果的情况下,于春江和志愿者们转换思路,大胆猜想——这位烈士会不会是女战士?最终,实验结果印证了这一猜想。
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基因数据库建设尚不完善,以男性Y染色体为主,团队难以寻找其后代,无法完成最终的身份确认。这一遗憾深深烙印在于春江的心中,也成为整个团队不断前行、完善技术与数据库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提灯者”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年轻的志愿者们展现出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以往的学习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实验室操作,到了现场后才深刻认识到,从取材、整理到信息记录,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细致和团队协作,这些环节最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杨彭逸说。
在法医学系研究生于雪眼中,“这项志愿工作无疑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缅怀与致敬。做科研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像这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能够为社会作出实际贡献的课题,更值得科研人员全力以赴”。
2024年4月,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里,志愿者们见证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来到墓碑前,祭拜自己牺牲多年的叔叔。上世纪40年代参军后,这位烈士生前再未归家。
经志愿者团队200小时的比对试验、努力寻找,终于确认身份并复原画像,烈士最终等来了苦盼多年的亲人。老人哭诉着对叔叔的思念之情,这一刻,积压在心中的牵挂终于得以释怀。
在场的不少志愿者同学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加入志愿者团队,我们不仅希望能够帮助找回英烈遗骸,更渴望给予英烈家属心灵上的慰藉与支持。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无名英雄们的伟大故事,激励大家带着先辈们的无畏勇气,勇敢地迈向未来。”杨彭逸说。
每一次讲述与传播,都是对精神的传承
在不少团队成员看来,这更是一场触动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
烈士陵园里,三分钟默哀仪式后,志愿者们投入到紧张的遗骸整理工作中。
枪弹贯穿伤、骨折伤、大腿骨砍痕……志愿者在一具具烈士遗骸上发现不同的创伤痕迹,仿佛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以及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下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令文佳佳印象深刻的是,在整理烈士遗骸时,发现了几具未成年人的遗骸。那偏小且尚未发育完全的骨骼,令她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敬意油然而生。
“在这项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中,学院推出了学生团学活动品牌的‘启航行动’,而思政教育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团委书记韩馨介绍。
讲座在年轻学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令孙萌忆颇感意外的是,在给学弟学妹们讲完志愿服务经历后,一名正在上大一的学弟跑上台来,激动地分享:“我的曾爷爷也是一名英烈,听您讲完后,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曾爷爷是一位很伟大的英雄。”
由学生们自制的短视频则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此外,团队成员还在山东省内多所中小学开设红色英烈故事思政课。
在韩馨看来,“志愿服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植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在实践的过程中让他们有获得感、成就感。希望通过这种浸润心田的教育,让我们的医学生更好地扎根祖国大地,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支英烈回乡团队,将前沿科技应用于寻亲实践,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筑牢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无名烈士不再被遗忘,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贾海宁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实习生 王雨寒 朱舫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2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