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现场】雪域高原上有群“铁色雄鹰”
发稿时间:2024-07-17 10:58:00 来源: 工人日报
在施工作业区域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上,有一群“铁色雄鹰”,他们就是中铁十五局雅叶拉日十标西藏片区公路项目管理团队。在2024年交通运输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第二届“最美公路人”评选中,他们荣登榜单。
在巍峨耸立的高原上修铁路、建公路,要克服高寒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特殊环境和不利条件,仅听闻就令很多人望而却步。2017年,初入职场的赵富锦满怀着对雪域高原的好奇毅然选择了到西藏项目工作。
“菜鸟”赵富锦遇到了管现场、搞测量10多年的师傅张建强。“工程人遇到问题,答案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办公室里,在施工一线。”张建强说。
师徒二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野堆1#大桥桩的测绘,因基点位在垂直度接近70度的陡坡,仪器架不住,基点找不准,没法进行后续施工。
“我下去测,拿安全绳。”说罢,张建强在腰间捆上安全绳一点一点滑到20多米深的半坡位置进行手动桩基定位。“我站在旁边腿都吓软了,师傅,您真行!”赵富锦说。
空气稀薄、高空作业、体力消耗,师徒二人用测量人专属的眼明、心定、手稳测画出一条条纵横纬线,硬生生在半坡峭壁中找准定位。
“师傅,我们天天都要测这么准吗?反正他们按照图纸做,也不会有大问题。”赵富锦说。
“我们就是要当图纸上那条最标准的‘参考线’。”张建强说,“无论多困难,咱们也要把全线水准导线复测完成,要不然乡亲们又要多走一年山路。”
这支团队中,类似赵富锦和张建强这样的师徒还有十余对。十年间,这支青年工程师占比超80%的团队,从初登高原的青涩迷茫到如今形成了一套在高寒地区、低温环境下成熟的施工工艺,努力为“天路”建设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