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大学毕业后,邢福甫回乡带领村民种出“致富果”——
“芒果村官”

发稿时间:2024-05-28 10:26:00 来源: 工人日报

  孟春时节,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佛老村的芒果山上挂满了金色果实,全国劳模、大学生村官邢福甫穿梭在芒果林间,忙着挥动锄头在芒果树的四周挖沟施肥。

  “果树枝条要注意修剪长度,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不然会影响挂果……”对于芒果树的除草、追肥、抹芽、剪枝等工作,邢福甫早已熟稔于心。

  41岁的邢福甫是佛老村人,2006年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把芒果种成了“致富果”。

  回乡种地,将希望写在果林中

  “我从小务农,那时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回村带着乡亲们一起挣钱。”谈起为何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发展,邢福甫回忆说,“当时,村里最缺的就是农业技术,我想着要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大家。”

  万事开头难。邢福甫回乡之初,村民们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收益并不高。尽管热带果树种植利润高,但要说服村民改种果树,并不容易。

  邢福甫决定先从自家果园开始尝试。“我家本来就种有果树,之前管理比较粗放,产量不高。”邢福甫打算,先用自家果园作试验田,再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就这样,邢福甫将在学校学到的枝条嫁接改良、节水滴灌、反季节产果等种植技术应用到芒果树种植实践中,并将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有机融合,效果显著。不仅芒果上市时间比传统种植早了两个月,芒果树亩产更是提高了1倍。

  邢福甫感到无比振奋,但没过多久打击便随之而来。“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虽然产量上去了,但品质却没上去,前期的付出都打了水漂。”虽然有挫败感,邢福甫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亲戚朋友的鼓励下,他每天扎根在果树林里,研究如何调节产期、提升果实质量。最终,芒果产量稳定了下来,他的芒果种植技术也日渐成熟。

  产业赋能,托起全村致富梦

  芒果种植产业成功起步后,邢福甫开始思考如何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为了保持芒果产量稳定上升,他特意邀请自己的大学老师到村里指导,并每天与老师一起在烈日下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记录下芒果花芽在不同风向、温度、湿度环境里的改变,测试作物在药物作用下的实际变化,一坚持就是两年。

  终于,在师生的坚持与努力下,芒果产量成功翻了一番,收成次数也从以前的一年一收变成了一年两收。后来,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了佛老村的“致富法宝”。

  对于前来请教技术的村民,邢福甫总是倾囊相授。为了更好地接待周边群众前来学习观摩,他在果林旁建了5间平房,把这里打造成培训基地,传授种植技术、介绍种植经验,和村民们合力打响“佛老村芒果”品牌。

  2016年10月,在当地县委组织部支持下,由邢福甫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乐东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成立。在邢福甫带领下,周边乡镇36个村、2000多户农户的芒果种植事业逐步走上轨道,村民的创业致富梦得以实现。

  转变角色,说出群众“心底话”

  除了芒果种植带头人,邢福甫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海南省政协委员。这也意味着,他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别人遇到困难时,只要能帮得上忙,一定要伸出援手。”带着这样的想法,邢福甫用心倾听每一位村民的需求,走访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了解村民对村“两委”工作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见建议,把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心底话”带到海南省两会现场。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希望能够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在海南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邢福甫提交提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返乡大学生更多关注与扶持,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谈及未来,邢福甫表示,他会继续投身芒果种植事业,并从中摸索出新的技术,引进更好的品种,形成新的种植产业链,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