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拓新”青年

发稿时间:2023-10-12 10: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气候拓新者项目中,学生参与实习和交流活动。受访者供图

  今年夏天,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二学生李文杰是在火热的工厂中度过的。

  在参加“气候拓新者”项目前,李文杰以为会像他的往届校友一样,去一家大型能源类公司实习,没想到自己被安排到供应链上游企业,广东潮汕乡镇的一家陶瓷工厂。他要做的,是监督评估其能效管理问题,帮助工厂减碳。

  过去10年,在中国,像李文杰一样的气候拓新者有200多名。与一般的实习不同,气候拓新者项目实习生要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尤其是要有阶段性产出,帮助企业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据统计,10年间,气候拓新者项目的年轻人帮助所在企业发现了近7亿元的成本节约机会,相当于能够帮中国减少约5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李文杰来到的这家工厂是奔迈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的加工厂,也是星巴克供应链中的一环。

  企业要减排,上下游的绿色供应链不可忽视。“星巴克的减排压力给到奔迈,奔迈的压力给到工厂,工厂最终解决问题。”李文杰说。

  刚来的第一周,李文杰被当作“初出茅庐的小孩”,在有着20多年行业经验的工厂老板面前碰了壁。

  “如何让企业主接受我的意见?”李文杰反思,自己的改造建议有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切身为企业着想?他转变思路——不仅要减排,还能给企业带来最实际的效益。

  大到窑炉的更新,数百万元光伏项目的扩建,小到为烧制陶瓷的托盘减重,安装一个几十元钱的调速器……李文杰前后提出了30多项实实在在的改造建议。

  其实,工厂老板一直觉得窑炉耗能,也想改造,但无法判断是否真的有问题。李文杰帮他算出数据,一个其貌不扬的窑炉,其排放竟然占到总能耗的18%。

  他给工厂出具能源审计报告、碳足迹报告。此前,工厂老板根本不清楚自己在每个阶段、每个生产步骤到底耗能多少,排放多少,能省多少钱。李文杰告诉他,怎么做能省钱,能带来环境效益,带来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主最开心的事情。

  这个活泼热情的小伙子和工厂老板成为要好的朋友,10周实习结束,他甚至觉得短暂。工厂里的伙伴依然和他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减排动力多了一条,不辜负这个年轻人做出的努力。

  迪卡侬可持续发展经理邱峻形容,与气候拓新青年的合作“一发而不可收”。2021年合作了两个项目课题,2022年3个,2023年4个。“今年实习的4名同学,分别在天津、上海、东莞和广州4地同时入职。”

  作为全产业链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从电力分析、绿电政策分析、生物质能源研究,到能效监测系统、碳排放因子的数据研究等。

  “气候拓新者项目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契机。”邱峻说,企业会筛选最前沿的话题,提供给实习学生做立项研究。

  对企业而言,何为“拓新”?在邱峻看来,“当我们深耕供应链减碳,这不是迪卡侬自身的排放,而是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碳排放。这是纷繁复杂的新领域,有很多正在进行时,无论是正在越来越成熟的技术,或者正在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我们让年轻人和我们一起探索最前沿的话题,给年轻人机会撬动最深入的气候变革。”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加入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倡议,开启减排行动。隆基绿能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汪子阜表示,这5年是接纳气候拓新者项目实习生的过程,也是企业气候行动从零起步,到今年正式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认证的过程。

  “作为快速发展的制造企业,怎么建立碳盘查,怎样设定减碳目标,在刚开始都没有答案,由我们跟这些年轻人去摸索,共同创造。”汪子阜说,2021年,特别是在企业确定SBTi目标的过程中,气候拓新者项目的年轻人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加速并拓宽了企业在“双碳”领域的具体工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三学生苏宇晗来自“一带一路”国家马来西亚,今年夏天来到隆基绿能可持续发展组做实习生。她从往届校友的分享会中了解到气候拓新者项目,“这是一个可以让想在气候变化或环保领域有所作为的学生开展实践的平台”,苏宇晗希望能够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找到自己在整个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个人定位”。

  在隆基绿能,苏宇晗的实习目标是,帮助公司分析产品碳足迹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苏宇晗发现,上游环节对组件的产品碳足迹有最大的贡献。针对这一环节,她提出了初步减排框架,分4个阶段来逐步实施。针对高比例绿电使用的生产基地和电网排放因子较低的海外基地没有纳入现有碳足迹核算范围的问题,苏宇晗还提出优化产品碳足迹核算范围的建议。

  隆基绿能的可持续发展团队正考虑将她的建议融入现有的供应链减排计划中,以降低产品的碳足迹。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苏宇晗说,自己一直以来对就业的疑惑和迷茫得到解答,焦虑情绪也得到缓解。这段高质量的实习,使她对就业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未来,苏宇晗希望自己能够在关注气候议题、有长远政策规划的国家工作和学习,如果有机会,她也渴望能够把积累的宝贵经验带回马来西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有实际需求的地区。

  对许多青年而言,10周的实习也是自我“拓新”的过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三学生浦学聪认为,项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拓新”二字。参与项目实习前,他的实习经历近乎一张白纸,这段经历让他感到惊喜,“原来实习生也可以接触到这么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在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浦学聪将其配送中心端产生的食物废弃物,想方设法转化为饲料。“目前国内对于食物废弃物品类的处理主要还是停留在填埋和焚烧阶段,如果把它转化成动物饲料的话,一方面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这让浦学聪直观感受到,这样的工作非常注重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重视复合型“双碳”人才的培养。

  去年,麦当劳在北京首钢园开设亚洲第一家“零碳餐厅”,这背后,也有气候拓新青年的努力。

  金拱门(中国)发展部高级总监马立杰表示,麦当劳和气候拓新者项目合作已有10年,在研究国家的零碳政策,制定减碳路径,探讨在中国开设“零碳餐厅”的可行性等方面,这些年轻人贡献了许多智慧。

  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王诗萌曾参与麦当劳“零碳餐厅”中的基础研究,毕业后,在一家国际能源和化工集团继续从事低碳转型的工作。

  许多年轻人的发展道路在这10周时间里逐渐明晰。浦学聪决定留学,攻读环境领域博士。李文杰则坦言,自己更加坚定了在双碳领域工作的信心。

  企业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年轻一代对气候问题的参与跟企业自己本身减碳的结果是同样重要的。年轻一代代表社会的未来,如果没有他们持续地关注和参与,企业层面的减碳战略就会面临瓶颈。”

  邱峻发现,年轻一代看待世界、看待不同的企业文化、看待工作的观点也带来了新的冲击,“让我们对企业未来的减碳战略如何适应、吸引年轻一代,有了全新的视角”。

  气候拓新者项目也提出了未来10年的方向——更深刻地融入中国“双碳”工作:融入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等,服务这些地区的工业产业链减排和交通碳减排;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安排优秀的气候拓新者到农村展开调研,协助解决粮食生产和农业减排的相关问题。

  项目还将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向发展中国家在华留学生开放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企业绿色管理经验,创新企业碳管理解决方案,以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人才网络。

  “我看好气候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表示,“现在应该不再是‘拓新’了,下一个10年,应该是主流,是潮流。从拓新转向主流,转向潮流,那我们的‘双碳’目标必然能实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记者 张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