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有牛哥”杨正熙:辞官去当科技特派员 借力生态农业铺就致富路

发稿时间:2019-02-20 13:43: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县,山峦叠嶂、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当地的侗族和苗族先民们以农耕为生,很难改变贫困。

  扶贫干部杨正熙和乡亲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家乡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让乡愁不再是回忆,也让家乡逐渐摆脱了贫困。

  春节是洋洞村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跃跃欲试的“帮挑”时节。待嫁的侗家姑娘向她相中的追求者发出邀约,青年男女一起来到女方家里帮忙挑粪,在春耕前给农田施一次最足的底肥,追求者要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来自女方家庭和小伙伴们的全方位考验。

  “帮挑”是贵州黔东南地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和传统民俗。今天,它也成为洋洞村生态旅游的一个体验项目。可就在前几年,这个传统却差点消失。把这个民俗保留下来的是被人们称为“有牛哥”杨正熙。

杨正熙

  杨正熙 

  今年49岁的杨正熙是30年从洋洞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想读书,我老爸是绝对没有任何说的,就是帮我读……别人养两头牛,他要养四头牛,别个养两头猪他要养六头猪。”杨正熙说,他父亲告诉他不要像父辈一样,跟着牛屁股,一辈子就是耕田。

  远离贫穷的故乡,曾经是杨正熙的父亲对他最大的期待,也是杨正熙最初的人生梦想。1994年杨正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地林业局上班,正式跳出农门;七年后,他被任命为林业局副局长,之后又陆续担任黎平县一个乡镇的镇长和镇党委书记……20年间,杨正熙实现了父亲的期待。但在这20年里,他也忧心地看到故乡的改变——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乡愁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记忆。

  “我们去到某个村庄,头一年去,我们品尝某个品种的农作物做出来的食品,感觉那才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但第二年再去,发现这个品种没有了。”杨正熙说,他想把这些当地的品种传承下去,把好东西也留后代。因此,杨正熙决定开始搜集保存当地一些正在消失的农业物种。

1

  每一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价值,是人类先民的智慧结晶。为了能把这些种子保留和传承下来,杨正熙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2012年,他辞去了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当了一名普通的科技特派员,开始专门在黎平县各乡镇收集农业物种。

  在他主持建成的黎平县种子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很多黔东南地区独有的稻种。三年时间里,杨正熙收集了近200个农业物种,其中土生的稻谷品种就有60多种,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杨正熙说:“有的时候确实去找了很多天,发现了一个物种,那种自豪感就觉得,这辈子我只要找到这一个东西,就是值得的。”

  杨正熙发现,要留住乡愁,除了收集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农民致富。他主动向县领导申请,回到洋洞村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成立了村民入股、集体分红的“有牛农业合作社”,在他找到的200多个农业物种中优选了6个稻谷品种,让合作社的农民以生态农业方式进行种植,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乡亲们实现有机农作物的价值销售,实现农民增收。

1

  “有了牛,牛粪用到田里,稻子和鱼长得好。稻田里的鱼和鸭子都能把杂草和水稻病虫害除掉。鱼和鸭子又都能成为收益的一部分。”在杨正熙的倡导下,洋洞村恢复了牛、稻、鱼、鸭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让青山绿水重新焕发了生机。

  “以前稻米110元/百斤,现在要400块了。”洋洞村村民表示,虽然用传统的方式耕种相对比较辛苦,但是这样更健康,稻谷卖的价格也高。在杨正熙的带领下,洋洞村有上千户农民加入“有牛农业合作社”。每年春耕季节,千牛同耕的生态农业景象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洋洞村的牛棚客栈和乡村旅游也成为一个农民创收的新亮点。

  杨正熙说,他相信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追逐的梦想,也应该是父亲那代人的心愿和梦想。“我从这里长大,从这里出去……不是一个人想逃离贫困的故乡,而是想让故乡一起逃离贫困。”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