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中国梦·践行者】这个民间救援队足迹遍布海外 自掏腰包学技能 十年救下800人

发稿时间:2019-01-12 14:34:00 来源: 大洋网

深圳公益救援队参与灾后现场救援。(深圳公益救援队供图)

  石欣在中国深圳应急产业论坛暨博览会上发言。 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纳摄 

  大洋网讯 近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应急产业博览会上,石欣走遍了每一个展位,认真地咨询应急救援设备的细节,做记录和留下联系方式,因为他知道这些设备里的每一颗螺丝的纹理都可能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安全。

  石欣的本职工作是一家运输企业的高管,业余时间他是深圳首个民间救援队“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以下简称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兼秘书长。

  石欣的网名叫“老狗”,队员和圈内人都亲切地喊他“狗队”。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石欣和深圳登山运动协会的伙伴们组建了深圳公益救援队。

  10年来他和队友们的救援足迹遍布海内外;10年来他和伙伴们的每一次救援救灾都是免费的;10年来他个人花在学习救援技术上的私房钱就有七八十万元;10年来他和队员们出动150多次,救助遇险群众超过800人……

  老马能识途,而这个“老狗”能救命。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石欣。

  “救人不能仅凭一腔热血”

  2018年12月27日,中国深圳应急产业论坛暨博览会开幕,3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企业和相关协会参展。深圳公益救援队也在博览会上设置了一个小展位,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狗队”石欣。今年48岁的石欣身材消瘦、面容清癯,身着红色上衣、深蓝色裤子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

  石欣与应急救援已结缘十几年了。他是一个登山爱好者,早年就在深圳的登山圈里小有名气。“那时我懂一些自救的技能,虽然还不太专业。”石欣说,“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参与了一些山上搜救、寻找迷路登山者的行动。”

  真正让石欣的人生发生重要转变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与众多志愿者一样,石欣第一时间赶往汶川,想利用自己的经验参与那场生命救援中。但是,到了汶川后他才发现,自己救人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

  “我到了现场才知道,也许自己有在山地自救的能力,但离救人还差很远。救人需要专业的设备、专门的技能,并不是你有一腔热血就能做到的。”时隔10年,石欣说起来仍是一脸沉重。

  作为志愿者,石欣在汶川待了整整一年,主要做发放物资、灾后安置等工作。那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深远 的影响。他说,最深的汶川记忆不是残垣断壁,也不是那些消逝的生命,而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了所有亲人、只剩自己活了下来的灾民。

  “我觉得在灾难中自己能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在汶川总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伴随着我。”石欣说,“那一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灾难共存,如何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如何让人们不再去经历失去所有亲人的悲伤。”

  就在汶川做志愿者期间,石欣和朋友们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前身),并于2013年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队伍从最初的山地救援,发展为一支具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搜救、医疗、应急通信等能力的综合型救援队伍。这也是深圳首个民间救援队。

  记者在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宣传册子上看到,救援队的主要任务包括“面向社会开展公共安全宣导、应急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为政府、社会组织提供专项技术输出;发展建设和孵化专业民间志愿者救援队;为市民提供专业公益救援服务”等。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件事——“救人”和“教人自救”。这就是石欣和伙伴们想到的答案。

  10年救援行动超150次

  经过10年的发展,深圳公益救援队如今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全部成员均为志愿者的专业救援队,队伍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所有运作经费均为自筹。石欣的伙伴们已经超过了1500人。其中,在册队员560名,在册志愿者1050名,他们分别来自社会不同行业,年龄从18岁到65岁不等。

  10年来,他们的救援救灾行动已经超过150次,救助遇险群众超过800人,几乎每一次行动石欣都参与其中。2010年7月,云南大理苍山发生一起游客登山迷路失踪事件,当地组织3000人次进行了长达12天的搜索,没有任何进展,向深圳公益救援队求助。深圳公益救援队派出了8名队员驰援,在进山第三天找到了失踪者的遗体。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地震,公益救援队的25名队员携带重逾2吨的设备和补给前往加德满都参与了救灾工作。2015年12月,深圳光明新区发生滑坡事故,公益救援队紧急出动参与救援,在近22天连续不间断的救援行动中,累计工作时长509个小时,共出动222人697人次,参与了整个救援行动。

  2017年11月,两伊边境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公益救援队也派出了两名队员前往灾区参与了救援工作。

  石欣说:“我们这些志愿者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唤醒全社会去关注灾难救援,同时也想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当灾难来临时,应该怎么自救。”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2010年云南大理苍山游客登山失踪、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7年伊朗地震,在救援现场都出现了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身影。

  在悬崖边遇险 幸有队员相救

  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队,也许每一个人的理由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救人。不过,石欣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志愿者们,救人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

  为了学习救人技能,石欣和队员们10年来到处拜师学艺,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参加国际专业救援课程培训。石欣告诉记者,公益救援队的运作经费都是自筹的,每次救援行动都是公益性质,所以培训费也是队员自掏腰包的。

  为了学习救人,花了多少钱?石欣说:“这个真算不清了,七八十万元总是有的,光是机票就花了不少。”如今,石欣和他的队员们已经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开发了国内首个具备完整体系的山地救援初级课程,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课程教学。

  10年来参与救援行动,有遇到过危险吗?石欣淡然地说:“最危险的行动是去云南大理参加搜救,我在悬崖上踩空了,差点滑落下去,幸好旁边的队员反应快,一把扯住了我的胳膊。”提起那次命悬一线的经历,石欣回忆起来却显得很平静。

  深圳公益救援队近年来累计面向市民开展了近100场公共讲座,内容包括户外基本常识、野外环境下的危险识别、地震安全急救知识等,讲课受众超过10000人次,向市民派发自编的《山野安全知识手册》已累计近50000册。

  民间救援组织遭遇发展瓶颈但未来可期

  在这次应急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广州、珠海等城市的民间救援队登场亮相。石欣欣慰地说:“如今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民间救援队已经逐渐发展为社会应急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民间救援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存在能力良莠不齐、缺乏规范等问题。”石欣说,民间救援缺乏技术标准,如山地救援、激流救援等领域的人员技术和装备规范、现场管理规范等,都没有形成体系的行业标准。

  “我们民间救援组织还缺乏有效的造血机制。”石欣说,“一些队伍依靠队员出钱买装备来维持,一些组织不是根据事故灾害的实际需求判断出队,而是根据资助方、新闻媒体对热点的兴趣响应,既造成社会应急人才的流失,也造成救援资源的浪费。”

  不过,对于未来,石欣还是充满了希望,因为国家成立了应急管理部,这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石欣说:“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方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实现从业余到专业的提升,是民间救援组织的新课题。”

  参与这次应急产业博览会,石欣说最开心的就是看到以前都要靠国外进口的应急救援设备,如今国内都可以生产了。他逛遍了所有展位,寻思着救援队的装备更新计划。

  10年来,石欣把大量时间、心血都投入到救援队上,当他置身于陈列了各种应急装备的博览会里,看到应急成为一个产业,看到防灾减灾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石欣说这一切让他感到了满足。他说:“再高的山峰也要一步一步地攀登,我们只要坚守信念,就一定能登上自己的顶峰。”而凭专业的能力救人就是石欣心中的那座山峰。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