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愚公支书”王光国:24年扎根基层 带领村民走上小康路

发稿时间:2018-10-19 08:51: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左边石柱河,右边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驮像骆驼!”这段民谣是十几年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店子坪村的真实写照。深涧河谷犹如一道天堑,阻断了店子坪人下山的路,也阻挡了他们脱贫致富的脚步。

  王光国改变了这里,他用24年的努力与坚守,换来了村民的富裕、信任与欢笑。

  绝壁上凿出通村公路

  1994年,王光国到店子坪村工作。从当上村干部开始,他就立誓要改变店子坪村的落后面貌,绝不把贫困留给下一代。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王光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开始谋划着实现世世代代店子坪人修路的梦想。2004年腊月,王光国组织召开支委会,决定不等不靠,发动全村力量,从洋芋河悬崖绝壁上修建一条通村公路。

  “5年修不完,就修10年。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20年。”面对村民的质疑,王光国坚定地说。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筹款,他带头将自家攒下的2万元全部拿出来,全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就连一个特困户也把卖年猪所得的800元捐了出来。

  2004年腊月初九,王光国带着120多位村民动工修路,之后的几年里,他们早出晚归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撬石头。2007年初春的一天,他们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忽然垮塌,在场的人抱头痛哭,王光国几近绝望。

  “当时恨不得自己随石头滚到河里去,就不需要再操心了。”王光国回忆说。

  但看到群众无助的眼神,想想自己的誓言,王光国还是咬着牙对大伙说:“驳岸垮了,我们的心不能垮,石头再硬,硬不过人的骨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八年,王光国带着乡亲们肩挑背扛,光土石方就挖了1.5万立方米。

  2013年,店子坪村通往山下1.5公里长的路终于通了,王光国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愚公支书”。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路通了,但店子坪村还有60%的贫困户。如何搬走压在村民头上的“贫困大山”,成了摆在王光国面前新的难题。

  “以前,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如今,有形的路打通了,无形的致富之路又在哪里?

  2013年,王光国提出,包谷、洋芋、红苕是店子坪人种田“老三样”,只能混个温饱,传统农业必须向特色农业转型。

  他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反复讨论。后来大家一致决定,发展猕猴桃、魔芋、烤烟“新三样”,使之成为村民脱贫“主打产业”。

  王光国跑到县里争取到一批猕猴桃免费种苗,分发到户。但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却不愿种,有人干脆把种苗退了回来。

  为了说服大家,王光国带头把自家8亩田都调整出来种猕猴桃。他还专门到县城超市里买来猕猴桃果子,给大家品尝。

  “这猕猴桃7块钱一斤,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现在,店子坪村已建成高标准优质猕猴桃示范园450亩,发展银杏等种植基地850余亩。王光国带领村民成立“愚公”果蔬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标准,设计纸盒包装,并注册了“原汁”“愚公”商标,以品牌形象闯荡市场。

  在王光国的带领下,店子坪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约2000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8000多元。

  甘做村民“提鞋人”

  用王光国自己的话说,他是属于“群众有难处不找我,心里就难受的那类人”。

  村民张世荣说起王光国的“救命之恩”,至今满怀激动。

  2002年,张世荣在煤矿打工时患重病,工友们把他送到医院,但因为没有家属,病情危急,医院拒收。情急之下,同村的工友拨通了王光国的电话。王光国急忙赶到医院,“字,我来签,钱,我先垫”,王光国“大包大揽”,保住了张世荣的命。

  “村干部就是村民的‘提鞋人’。”王光国说,以心换心心贴心,把村民当亲人,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责任编辑:叶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