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向人民报告”——追记广西一线扶贫干部蓝标河
发稿时间:2018-08-16 09:57:43 来源: 经济日报
今年4月14日,长期在多个岗位从事扶贫工作,曾一手推动建立起全区扶贫考核体系的广西瑶族干部蓝标河,在挂任融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岗位期间,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不幸倒下。年仅44岁的蓝标河,留下的扶贫印记深深地印刻在了壮乡人民的心里。他的几个对口帮扶对象说,等村里脱贫摘帽那天,大家要一起敬敬蓝县长,敬他的奉献,敬他的忠于职守。
左上图:蓝标河生前(左一)入户开展扶贫工作。 右下图:蓝标河生前(右)在融安县大坡乡同仕村和贫困户交流脱贫经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政摄
“他为扶贫而生”
从初入广西社会科学院即被派到农村当扶贫干部,到主动参与农村发展课题和扶贫外援项目,再到挂职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副县长协管扶贫工作,随后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监测统计处工作,蓝标河一直从事着与扶贫相关的工作,“扶贫”始终贯穿着他的职业生涯。
“我觉得他真的是为扶贫而生。”2014年年中,当自治区扶贫办到广西社会科学院对蓝标河做工作调动考察时,该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洁莲如是说。时至今日,很多人认为这种评价对蓝标河真是“恰如其分”。
陈洁莲介绍,早年她负责的世界银行援助项目和一些关于农村的重大课题,虽然与蓝标河没什么关系,但他总是跟着一起跑东跑西调研。“我知道他做扶贫工作多年,对这一块比较热心,对贫困村民很有感情,也一直向我表达要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想起历历在目的往事,陈洁莲难掩悲伤:“怎么就应验了呢?”
2003年,作为区直单位年轻干部,蓝标河主动申请负责社科院定点帮扶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扶贫工作,一干就是4年。期间,他走访熟人、朋友请求支援,引来资金和扶贫项目,为大化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办了不少好事。
蓝标河的同事、自治区扶贫办政研督查处处长黄守槐说:“他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心里装的全是扶贫工作。”在自治区扶贫办工作期间,蓝标河推动建立了广西扶贫成效考核体系。2015年,全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在没有更多参考的情况下,蓝标河与几位同事白天分头到各部门走访,晚上回来集中梳理、分析、讨论,随后制定出精准识别方案。
为做到每一个贫困指标更精准,蓝标河不厌其烦,不知跑了多少地方找了多少人反复核实论证。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他到过20多个县,走访近100个村400余户农户。蓝标河常说,要多去走走,多听听基层的意见,才能改进考核工作,真正减轻基层负担。
融安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计划2018年脱贫摘帽,任务非常艰巨。自治区扶贫办作为融安县后盾单位,计划选派得力干部帮助融安脱贫,在征求蓝标河的意见时,他当场答应。
蓝标河家人对他说:“家里有2位年近80岁的老人,孩子还小,你不能跟组织说一下困难吗?”蓝标河回答坚决:“现在是全国脱贫攻坚关键期,我是一名党员,又是扶贫干部,肯定要带头。”
“挂职不是来镀金”
“挂职不是来镀金,要干出一番实实在在的成绩,助力融安如期脱贫摘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融安干部和父老乡亲的期望。”这是蓝标河今年3月份到融安县上任第一次见面会上立下的誓言。
刚到任,县里的周转房尚未腾出,蓝标河被安排住在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办公室也是临时腾出来的,仅一桌一凳,他没有一句怨言。上班第二天,他就来到县扶贫指挥部与当地干部开始谋划融安脱贫攻坚工作。
尽管到融安时间很短,但该县的浮石、大坡等几个乡镇,十多个村的多个农户家中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在融安同事们的眼中,蓝标河不愧是长期搞扶贫工作的,有经验,很懂行,站位也高。“他来后很快进入角色,所提建议对方向、对路子,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融安的扶贫工作还有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2018年融安县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难度很大。融安县扶贫办主任莫小华回忆,蓝标河来后,几乎每天他们都碰头研究工作,有时周末和晚上也要加班。蓝标河更是马不停蹄地走访贫困村,深入调研,回来后赶写工作方案。
据自治区帮扶协调处干部、派驻融安县大坡乡同仕村第一书记钟燕介绍,大坡乡离融安县城20多公里,蓝标河在不到一个月的任期里,仅大坡乡就去了4次,先后到过同仕村、福下村、星下村等多个村屯,指导乡镇工作,入户走访帮扶户,时间安排非常紧凑。
“到任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蓝标河干了太多的工作。”莫小华动情地说,在蓝标河积极推动下,全县建立了“扶贫工作日”制度,帮扶干部每周五下到联系点与贫困户同吃同劳动,宣传落实扶贫政策,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他推动制定了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推动成立专家组,计划对全县144个村开展预考核。他结合调查结果,汇总了全县脱贫攻坚多方面的困难问题,协调促成融安县与自治区扶贫办的工作对接。
“坚决不给基层群众增加负担。”蓝标河每次进村入户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吃饭,他从来都是主动付餐费。如果遇到当地干部群众热情好客,不愿收取的,他也坚持通过其他方式支付,或把钱悄悄放在桌上,或转交给当地扶贫干部。
无愧于时代的好干部
蓝标河在微信和QQ上有个响当当的称谓——“向人民报告”。他用扶贫的一生诠释着这个特殊的名字。
“蓝县长到我们家来就像自己家的亲戚一样,他总牵挂着我们贫困户,真心为我们着想,真贴心哪。”85岁的贫困户黄德恩说。
4月11日、12日,蓝标河连续加班两天,熬夜到凌晨3时,牵头撰写、修改、审核,赶出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报给县领导。
4月13日是全县“扶贫工作日”,蓝标河来到自己联系的同仕村4户贫困户家中走访。64岁的贫困户韦桂连还清楚地记得4月13日那天,也是蓝县长去世前一天,蓝标河带着肉和菜来到她家请她和几个贫困户吃饭,一起商量脱贫的事。韦桂连说:“谁能想到这么突然,他竟然走了……”
4月14日,蓝标河从融安县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回到南宁,下车后他没回家,而是直接到扶贫办加班,准备第二天参加扶贫工作会议的材料。当天晚上回到家后,在继续整理材料时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蓝标河去世前一天,来到他联系的同仕村同仕屯贫困户黄德连家走访。他对黄德连说:“来到你家,你就把我当你的亲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解决的,一定要对我说。”听说蓝标河去世的消息,黄德连直叹道:“这么好的人,可惜了。”现在他一家7口住上了新房,并养了600多只“大坡飞鸡”,已经脱贫了。
由于工作忙碌,蓝标河已几年没回老家了,母亲中风住院一个多月他都没能回去看看。哥哥蓝标松又心疼又生气,蓝标河在电话里保证:“明年我一定回去!”
“明年一定回去”,竟成了蓝标河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向人民报告”的微信号,在那一天也永远停止了更新。但村民们不会忘记蓝标河。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他兑现了承诺,向人民交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周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