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刘军夫妇:做“林场眼睛”11年

发稿时间:2017-09-05 08:09:58 来源: 央视网

在刘军、齐淑艳夫妇眼里,“望海楼”已经是他们的家。(贾恒 霍艳恩/摄)

  塞罕坝人常说,“望海楼”是林场的眼睛。用来望火情的“望海楼”最初叫望火楼,由于森林忌火,在楼上远望仿若一片林海,遂改名“望海楼”。瞭望百万余亩林海,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而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海楼”的瞭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经看了11年。

  亮兵台“望海楼”,是林场最高的望火楼,海拔有1940米。11年来,刘军和齐淑艳夫妇每年春秋两季至少要在这里驻守6个多月,从早到晚瞭望林海。“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就在这样岗位上,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守望着林场的平安,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到点了!该瞭望了。”6月25日凌晨,刘军和齐淑艳拿着望远镜一起上楼,登上高16米的瞭望塔露天平台。虽然已是夏天,但山顶的风吹到脸上仍像刀刮一样痛,他们却全神贯注地瞭望着远方的林海。刘军说,登楼瞭望、做好记录、及时报告是瞭望员的职责,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放松。

  就这样,夫妻俩严格按照“不间断瞭望、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齐淑艳说,进入重点防火期,一天要瞭望96次。

  塞罕坝全场设有9个夫妻“望海楼”,到了防火期他们一上山就是几个月,像刘军和妻子齐淑艳等夫妻,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这种简单而繁杂的工作让他们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艰难困苦。

  刘军、齐艳淑都是“林二代”,一位46岁,另一位47岁。他们本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林场当护林员,11年前接受林场调令,到亮兵台“望海楼”当瞭望员。

  “瞭望员的工作既艰苦又寂寞,你们想过拒绝调动吗?”记者问。

  “林场让来,我们就来了。”夫妇俩回答。

  刘军和齐淑艳的父辈都是第一代造林人。刘军的父亲在1958年上坝,当时林场尚未正式成立。之后,他的父亲不仅参加了林场创建和植树造林工作,还成为第一批望火楼的瞭望员。林场建设需要大量人力,50多年来,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生,无数坝上农民也在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过程中挥洒了自己的辛劳汗水,齐淑艳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

  “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把林子看护好,是每个林场人的责任。”刘军说,防火责任大如天,一把火可能会瞬间毁掉几十年的辛劳,所以,接到调令后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就来到了“望海楼”。

  森林防火瞭望站点是伴着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而设立的。随着林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树木逐年长高,“望海楼”的瞭望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刘军说,第一代“望海楼”只是简易的窝棚,第二代是平房,第三代是三层小楼,第四代已经是五层楼了。

  “机器远远替代不了人工瞭望。”尽管高科技大大提高了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的速度,但还离不开人力。扑灭森林火灾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必须早发现早处置。人工瞭望仍是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关键。

  看得多了,这片林海深深地印在刘军脑海里。看得多了,他对这片林海越发热爱。“11年前,‘望海楼’周围的松树只有两米多高,站在二楼就能看到很远,现在小树长成了大树,站在4楼,一些树都会影响视线。在我们眼里,这片林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几天看不到就会想。”刘军说。  

  刚到山上时,儿子刘志刚只有12岁。由于瞭望岗位时刻不能离人,夫妻俩只好把孩子安排在县里上寄宿学校,寒暑假才能见上面。现在,刘志刚也回到林场,做了一名森林防火员。“一家人能在一起,我已经很知足了。”齐淑艳说。

  以林海为伴、以“望海楼”为家、以苦为乐,刘军、齐淑艳夫妇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如今,夫妇俩又有了新打算,计划退休后把接力棒交给刚结婚的儿子刘志刚,让儿子成为“望海楼”的接班人。(来源:河北省宣传部、河北日报 记者潘文静 马彦铭)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