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陈国信:创效1个亿,一切源于想变、能变、求变

发稿时间:2017-08-30 21:23:00 来源: 中工网

  他实现了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由3.6米缩短为3.2米,这一安全距离被正式编入国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他利用自身的经验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使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铁塔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增加了60厘米,实现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线路检修,解决了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

  他就是陈国信,1992年从厦门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工作,他曾担任运检部带电班班员、安全员、副班长、班长,现任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运检中心带电班班长,高级技师。

  陈国信在厦门输电网工作一干就是24年。24年来,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高超技能多次解决带电作业技术难题,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取得39项国家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国家创造近1个亿的经济效益,有的发明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谈到攻克技术难关时,陈国信说:“那一刻特别兴奋,那种幸福感无可替代。”陈国信说他一直在挑战,挑战高压、挑战自己,他的挑战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变、变、变。

  一变:改变常规 用实际操作验证理论

  2000年,厦门第一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投产,若采用传统带电作业方法无法达到现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当时国内有专家提出可以将500千伏线路安全距离由3.6米改为3.2米,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当时并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来验证。

  陈国信主动挑起重担,带着攻克小组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向国内资深的带电专家请教,了解相关科学实验数据,不断调整操作方案和风险评估。这短短的0.4米,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和野外现场模拟,500kV线路ZB塔中相小塔窗带电作业技术难题终于被攻克,这项成果的应用产生了3450万元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一安全距离被正式编入国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上面清楚地标明:“在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为3.2米。”

  24年坚守与付出,陈国信在困难与挑战中练就了一身技艺,也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自身成才的同时也带领身边的伙伴们一起进步。

  从2001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把创新思维、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编制了课件,并积极开展“人人是老师、个个是学生”的互帮互学活动,创建了多种培养方式,十五年以来,班组多名成员取得许多成就。

  2012年,陈国信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国信把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学习、交流的载体平台,创建了一个点子培育出四个成果的“4N法则”和创新智慧库,定期开展创新点子搜集、评估和科研立项,解决了电网带电作业上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二变:改变思维方式 创新发明解决技术难题

  110kV多回同塔线路检修是困扰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当时厦门地区超过90%的110千伏铁塔都是双回路架设的,这种架设方式走廊窄、塔基占地面积小,安全距离小,如果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就必须停电,这样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生活,而且也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2007年,陈国信作为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带电作业课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分昼夜的思考,多年工作以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技术难题就会非常专注,甚至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办法解决。

  陈国信说:“他很奇怪,自己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可以想像出铁塔上的整个画面,甚至连铁塔上的每个零件都能清晰浮现。他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着该如何操作,甚至操作之后对周围造成何种影响,他都想得清清楚楚。”经过一遍遍模拟操作和多年经验,他利用棍子撑开导线扩大操作距离的方法,最终使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铁塔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增加了60厘米,实现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线路检修,解决了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

  陈国信还算过一笔账,停电一个小时,就要少供电10万度电,每度电按5毛钱计算,就要损失5万元。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讲,一度电可以创造37元的效益,这样停电一个小时就要损失370万元。在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中,一相导线中通常有两根导线,在夏天大负荷运行中会出现粘合,不仅会引起线路损耗增加、对附近无线电通讯形成干扰,而且会出现鞭击,严重时出现导线断股、甚至断线的事故。

  之前在220千伏输电线路上安装的垂直双分裂导线间隔棒一直是采用停电检修的办法。若要带电操作,就要想办法控制两条导线之间的距离。陈国信没什么头绪,直到某天午后散步,当时陈国信的家门口正在改造“铁路文化公园”,汽车无法进入,施工队就做了个四轮小车沿着废弃的铁轨前行,方便运输施工材料。看到这里,他突然有了灵感:两条导线,就像两条铁轨,彼此间平行延伸,如果设计一个工具——在一支可固定长度的支撑棒的两头,安上可滚动的轮子勾住导线,既能控制导线间的距离,又能在导线间自由滑动。就这样,由这个灵感而产生的工具被制作出来并在不断完善中成功被运用,不仅解决了带电作业技术难题,还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陈国信还当过“雕花工”,它利用胡萝卜雕刻出工具模型,解决了带电断接引线工具加工的难题,这件事还被国资委拍成视频,第三季的“一线故事”——《胡萝卜的秘密》,视频荣获两项大奖:中国建设者十大故事、金牌人气奖。

  陈国信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喜欢研究,他的脑袋里有很多新奇想法,由陈国信负责或主要参与的20多项技术攻关,有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9项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国家电网

  三变:改变自己 “电子病历”省时省力有针对性

  “改变自己,就要从自主管理做起。”全市一千多公里的输电线路、五千多座高压铁塔,陈国信每次都认真细致地逐一检查,每次上塔,他都会随身带一部相机,用相机拍下不认识的仪器部件和出现故障的部分,下塔后与图纸对比,就这样陈国信把铁塔上所有的部件都认全了,连一个螺丝钉也不放过,出现故障的部分形成文档,这些照片成了铁塔的“电子病历”,在攻关科研项目的时候,查看“电子病历”就能找到问题所在,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

  刚刚进入厦门供电公司的时候,陈国信是一名外线工,他开始练的都是基本功,用两条打成圆环的绳索,在光溜溜的水泥杆上攀爬20多米,每天爬十几个来回。制作钢绞线拉线头,他要将手指粗的钢绞线拗弯成圈,再用10号铁线徒手绑扎,一天要扎几十米长。别人做完就休息了,而他却反复练习,手和脚都脱了皮,他只是想做的更好更精细。陈国信的成就不单是努力的付出,还有他精益求精的态度。

  厚重的防护服、几十万伏的高压电,陈国信的工作常态就是“高空高压”。高压带电作业工作苦、累、脏、险,有时为了不影响正常用电,高压带电工作者不休不眠,奋力抢修有问题的铁塔和电线,就连吃饭也在塔上。面对如此艰辛的工作,陈国信却总能找到开心的理由。炎炎烈日下,数十米的铁塔,他爬上爬下,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高高的铁塔上,他一待就是3、4个小时,而这些对于陈国信来说,他早已经习惯了。他把登高相当于爬楼梯锻炼,陈国信说:“烈日高塔下出汗多,喝再多水也不用担心上厕所。在地面上检查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经常仰视,还不会得颈椎病。”

  陈国信在35kv—500kv高压线路带电检修的工作岗位上24年,为厦门输电网安全运行24年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是身怀绝技的“高空舞者”,他是全国首批输电线路技术技能带头人,他是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的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12月,陈国信摘得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该奖项由国家人力社会保障部颁发,专门颁发给优秀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每两年评选一次,是技能方面最高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成绩,陈国信很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

  陈国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基层一线职工学习的榜样,在国家电网公司开展的“人人讲诚信”活动中,被树立为诚信典型代表,同时也树立了基层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伴随经济特区的发展而成长,二十四年的努力与奉献,彰显了工人阶级的爱岗敬业的本色。

  陈国信说,一切源于想变、能变、求变。他会一直变下去,像孙行者那样,以超越自己的变,去实现初衷,赢得人生的真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正是因为他拥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