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初中毕业钻研缝纫技术 “土包子”蜕变成骨干

发稿时间:2017-08-30 08:35: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初中毕业钻研缝纫技术 “土包子”蜕变成骨干

  “我的舞台在车间,我的事业在现场”

  中工网记者 卢翔

  走进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凯达服装织造有限公司陈小燕劳模创新工作室,只见墙上挂满了各种规章制度,桌上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唯独不见一把椅子。“我是一线工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荣誉奖牌属于过去。”作为该企业生产总监的陈小燕说,“我的舞台在车间,我的事业在现场。”2014年,陈小燕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九江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15年,她获评“全国劳模”光荣称号。

  在普通职工眼里,她既是一位待人和善的朋友,又是一位不怒自威的顶头上司。她用自己娴熟的缝纫技能、执着的业务追求、良好的人格品行,赢得了企业数百人的信服。

  手无寸技,拜师学艺

  陈小燕出生于江西省修水县老庄村的农民家庭,因家庭生活困难,初中毕业的她于1987年开始拜师学习缝纫技术。她清楚地知道,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而言,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从拜师学习的那天起,陈小燕在心中定下一个目标:要做就做最好的。她一边向师傅请教,一边买来书籍自学,从缝纫到裁剪,再到设计,常常琢磨到深夜。很快,她在师傅众多徒弟中脱颖而出。

  “‘土包子’学什么技术?”1992年,为得到更好地发展,她先后辗转到福建、浙江等地务工学习服装织造技术,面对他人的责难,她也毫不在乎。经历10多年的打拼,她不仅学到了技术,站稳了脚跟,而且开阔了视野。2002年,修水企业家马小英创办的服装织造公司聘请她到公司当一名技术骨干,从“土包子”到技术骨干,陈小燕开始了崭新的历程。

  把企业当成家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陈小燕先是担任技术骨干,后来任生产组长,她所在企业是一家外贸服装出口、贴牌服装加工和内销服装的生产厂家,现有生产员工700人,年总产值2.2亿元,公司平均每天要生产各类服装3000余件。

  为了完成订单,确保产量,陈小燕在车间统筹安排,科学调配,实行流水作业。2013年6月公司接到1.5万件棉袄订单,需要在三个工作日完成。为了完成任务,陈小燕带头上车,带领员工连续三天加班到凌晨4时。

  2014年7月的一天,气温高达35℃,陈小燕将一大捆需加工的服装搬到7楼的一位个体户,汗水湿透了衣衫,个体户感动地说:“陈组长,你真是把企业当成家,做事太认真了!”陈小燕笑着回答道:“只有每一个员工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企业才会创造辉煌,我们也能伴随着企业一起成长。”

  追求极致显匠心

  作为技术骨干、生产组长,陈小燕总是对车间员工说,产量是企业的生存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为此,她多次举办服装理论知识讲座,培训员工质量制作技术,进行服装生产质量评比活动。近几年,公司所有产品质量由原来的98%提高到100%,无一例退单现象发生。2014年8月,她根据自己多年经验,摸索出一套流水生产线管理办法,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并且更有效地保障了员工生产安全。

  一次,车间里一位员工加工的服装被检测出有50件不合格,当陈小燕要求该员工重新再做的时候,员工急出了眼泪。她看在眼里,心中也隐隐作痛,于是,陈小燕搬来一部缝纫机,帮助她一起重做。为了不耽误交货时间,她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以致胃病发作,晕倒在地。从那以后,目睹了事情经过的车间员工,再也没有生产出一件需要返工的产品。

  “我必须身体力行,让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小燕以“传帮带”为宗旨,经常蹲在车间,传授本领。在她以身作则的感染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员工不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而且所生产的服装无一人有返工、退货现象,在一次全县“缝纫车工技能大比武”中,工作室员工一举夺得一、二、三等奖。

  从“土包子”蜕变为技术骨干,如今的陈小燕和她所带领的团队早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年产生效益占公司总产值的80%以上。

责任编辑:曼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