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诗和远方,将草根人生活成世间传奇

发稿时间:2017-08-28 09:14:00 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行走在路上的谢建光。

谢建光拍摄的藏北草原。
  ■崔海波


  街边,走来一位流浪汉,坐到钢琴前面,曲子缓缓流淌……路人惊为天籁,还未回过神来,流浪汉已悄然离开……

  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在世界各地并不鲜见。

  谁也不知道流浪汉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或者就是一位流浪汉,又或者是一位世外高人,而流浪,仅仅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谢建光,行无定向,居无定所,餐风露宿,从宁波鄞州一出走就是34年,而且,至今没有止步的迹象。

  但是,这34年,他已然从一位流浪汉,蜕变成了一位思索者。日前,他家乡鄞州的文化友人和有关单位,为他在旅途中形成的上百万字的行走笔记集结出版了《疯行天下》一书,以表达对这位异于常人的游子的敬意。

  一场长达34年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谢建光,1959年出生在浙东的滨海小镇——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特殊的年代,谢建光才读了5年书便匆匆告别校园。17岁那年,谢建光拜师学了木匠手艺。其间,他非常想读书,却苦于那时乡间无书可读。

  读不成万卷书,就走万里路。24岁那年,冥冥中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他,催促他出门远行。这种召唤来自远方,又似乎来自内心。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样启程了。

  谢建光背了一个大包,包里装了几件衣服、一条被子、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还有150元人民币。怎么说走就走?家里人都当他疯了。

  那时候,农村家庭没电话更没手机,谢建光这一走就杳无音信。

  既然大家都把他当作疯子,谢建光也慢慢进入角色,疯子般洒脱起来。穷游的日子里,风餐露宿是常态,农田里找来几个土豆或者番薯,清水煮一煮就是一顿;有时候,他也跑到饭店门口捡一些剩饭剩菜吃,他不在乎任何世俗的眼光,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完全就是流浪汉一枚。

  捡剩饭剩菜吃不算是流浪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最艰苦卓绝的一次是在1994年。谢建光行走在大兴安岭,当地持续下了半个月大雨,他被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干粮吃光了,他只好挖草根树皮充饥,后来可以吃的草根树皮也被挖光了,饥肠辘辘的他看见一只被大水淹死的老鼠,抓来就吃……

  更多的时候,谢建光一边行走一边赚钱。赚钱的门道主要有两项:一是捡废品,沿途看到纸箱、铁片、饮料瓶之类,捡起来积攒着,到一定量的时候去废品收购站售卖;二是帮工,谢建光来自农村,会做很多农活,比如割稻插秧之类,途中遇到农忙,他就打几天短工。此外,谢建光还会做木工,装修新房、打造家具等,都不在话下。

  在最初的十几年里,谢建光背着行囊走天涯,晚上就睡在桥洞、山洞或者街头、草丛处,风吹雨淋蚊叮虫咬是家常便饭。1996年的某一天,谢建光突发奇想,自己不是会木工吗,何不打造一辆属于自己的“房车”,白天放行囊,晚上当床铺,就像蜗牛那样背着家行走?

  房车的样本参照了家乡鄞州农民平日里运送货物手拉车的样子,两个轮子一根轴,上面架一块木板或者竹板,简单好用,在此基础上,谢建光做了一辆适合野外宿营的厢式手拉车。

  有了这辆“房车”,等于有了一个移动的家,白天,谢建光拉着房车上路,晚上就坐在车内,借着手电筒的光看书、写作,倦了就呼呼大睡。

  此后的14年时间里,谢建光一共拉坏了5辆自己制作的木房车。直到2010年,广州的一位朋友怜惜、敬佩他,为他量身定做了一辆不锈钢“房车”,车身长2米,高0.85米,宽0.78米,比他原先的木房车结实耐用多了。

  谢建光欣喜之余,写了一篇《小车赋》:五星级酒店的奢华只是财富和等级,而我的小房车的奢华却是江山和云天,那可是铺天盖地的拥有与畅享。帝王可以探视(自己的)城池和国度,思索者的自由却超越了城墙和疆界。我的宫殿建在阳光下和云霞里,全部的风水都被我的小车收纳了……

  谢建光拉着爱车行走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三峡、东北边疆……

  今年8月,他走到了天津。他天津的朋友张愚生为他备好了丰厚的见面礼——又一辆崭新的“房车”。谢建光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爱车照,还配有一段文字说明:车长2米,高1米,宽1.2米,全部用优质铝合金和不锈钢材料制成。这辆“房车”除了材质上乘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车顶上安装了一块太阳能发电板,以供车内壁灯照明、手机充电之需。

  这是他的第7辆房车,也是他一路流浪收获的天南地北珍贵友谊的最好见证。

  我读故我在

  人生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谢建光学龄期,由于种种原因,想读的书读不到,愤而出走。而行走的路上,他有时候自己赚点钱,有时候也能得到朋友们的接济,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谢建光买了很多书。

  在山坡,在草地,在江边,在街角,走累了,歇一歇,掏出书本读几页,若有所感悟,他会在笔记本上写几行。30多年来,谢建光记不得自己买了多少书读了多少书。

  在他眼里,书和其他财产一样,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看完一本书,把其中的精华内化为心灵的营养,然后便将书随手送给别人。

  在他上百万字的旅行笔记里,有很多内容是关于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2009年7月16日。夜晚宿营巴郎山最高垭口,海拔在4500米以上,天阴着,风很冷,坐在小车内阅读《红楼梦》,与贾宝玉对话。

  2009年10月12日。今天出城时买了《读者》、《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环球时报》,这是跋涉路上的精神食粮,也是我平常了解时事信息的一个途径。今晚宁静,正好细品。

  2009年11月14日。这三天我行走得很慢,主要是心里放不下一本新书,老在路上走一程,坐下来读一小节,思考一大段。是什么样的好书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呢?书名叫《问学》,它的副标题是“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作者余秋雨。

  2014年8月24日。在张家界的日子里,我又读完了一整本的《北大历史课》,重温一遍中国史和世界史。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历史太过短暂,也太过粗略。

  2016年11月21日。夜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书中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大师的生平、作品、艺术与哲学思想。

  把谢建光看过的书单罗列起来,能清晰地看到他从一名普通驴友蜕变为旅行作家的轨迹。有字之书,给了他文化知识的滋养。天地万物这本无字的大书,给了他别样的人生感悟。谢建光有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人生的路即便走绝了,大地上的路却无穷无尽。

  我手写我心

  谢建光把一切都视为身外之物,钱赚多少用多少,千金散尽还复来;书看完就送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随时随地记录在本子上的文字呢?他也没有好好保存,到一个地方,就把已经写满的笔记本交与朋友收藏。时间一久,他自己都记不清哪本本子交给哪位朋友了。就算记得,有些朋友也已经失去联系,相忘于江湖。

  2009年春天,谢建光拉着自己的木房车来到成都,暂歇在一个街角。

  谢建光瘦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简朴的衣衫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他的“房车”却是非常吸人眼球,何况车身上还写着一段主题高大上的文字: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没有战争的和平环境,多元和谐的人文环境,正直坦荡的精神环境。这人、这车、这文字组成一道奇特的景观,吸引了一位名叫杨彬的女士的注意。通过攀谈,两人成为了朋友。

  杨彬女士邀请谢建光到自己家里小住长谈。几天后,谢建光才离开成都,重新上路。此后,他把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以短信的形式发给杨彬女士。那时候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机,杨彬手机里的短信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内存就达到了上限,她觉得这些文字删掉很可惜,就索性在新浪网上开了个博客,将谢建光的文字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发到互联网上。

  第一篇《春风家园》录入于2009年5月28日,正文只有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湖色青山是家园。最后一篇博文录入于2014年12月23日,标题是《亲身体验是最好的书》:在我的经验中,世界上没有一本比自己亲身体验更好的书了。我们读书只是了解自己不曾经历过的知识,大多数人在进行浅肤的生活,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探索人生深层次的要义。当遇到曲折和艰难的时候,前者会说:啊,生活欺骗了我们;而后者则暗暗惊叹:原来这就是人生真正之门,我终于遇见了你……

  5年半时间里,杨彬一共帮谢建光发了587篇博文,有旅途感怀、漂泊诗意、思想珠玑、行程小记等,文章或长或短,访问量超过11万人次。点击这个名为“走读中国”的博客,你很难想象这些才情横溢的文字,是出自一个仅有小学学历的流浪者之手。

  2015年,谢建光购买了智能手机,注册了微信号“天下第一疯”,从此,他可以随时随地在朋友圈里发送图文。

  阅读谢建光的微信,就像是看一本可亲可爱的旅游杂志,有即兴小诗、旅途见闻、特色美食、风土人情等。他还开设了两个小专栏,分别是“一日一言”和“疯哥点评”。

  “一日一言”记录的是他每天的思想火花,比如:“父辈给了每个人一把钥匙,用以打开世界之门,而我们却把那把钥匙遗失在去往世界之门的路上。”“心在一尺,读书为了花开;目望一丈,读书为了路远。”“在有人打扫的场合,不乱丢垃圾,那是教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乱丢垃圾,那是修养。”

  “疯哥点评”内容包罗万象,时事政治、影评书评、车市楼市、二孩教育等,有时旁征博引长篇大论,有时三言两语点到为止,都是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

  《论语·里仁》里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谢建光却把远游当作30多年来的职业,隔三五年才回家一次。但谢建光并不冷血,在云游四方的日子里,在一个个月圆或月缺的夜晚,他也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并写下一篇篇情深意切的诗文。

  2017年元宵节,谢建光游历福建省饶平县黄冈镇的街市,当晚,他写了一篇《元宵感怀》,抒发了对故乡以及父母亲的思念:

  在浓浓的海腥味中,我走过一个个摆满蛤蜊、鱼虾的小摊,这正是我故乡的味道……团圆之夜并非都是月圆,月圆之夜也并非都是团圆。养育你的故乡并非是你最终的归宿,而收留你的异乡也从来没有打碎过你的梦想。

  今年4月中旬,谢建光回鄞州老家住了几天,踏进家门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心头涌起深深的歉意。当晚,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无题小诗以抒胸臆:

  又一次泪眼相对/妈妈啊/你叛逆的儿子/将爱贩卖给远方的美丽……

  次日,他又写了一首《乡愁》:

  乡愁,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父亲一次次的严责/慈母一回回的拥吻/乡愁如箭/穿过我的泪光……

  6月18日是父亲节,谢建光正行走在苏北平原的农田里,心中涌起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写下一篇长文:

  他去世时我正在去西藏的路上,那是一个冬天,我被包围在茫茫冰天雪地里无法返回。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孝。孝是铭记,是继承上一辈的美好品质,是做好他们没有完成的心愿,是改变父辈未改变的人生世界……

  远行之旅,是一次精神的突围

  2016年,出于对谢建光的理解和敬佩,宁波鄞州区几位文化人士将谢建光30多年来写下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成《疯行天下》一书,并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2016年12月10日,相关部门在鄞州书城举行谢建光《疯行天下》分享会。宁波文化学者杜建海认为,谢建光在这30多年的行走中,通过读书、交友、写作和思考,提升了自己,完成了从流浪汉到旅行家、从普通的行走者到思索者的蜕变。

  作家张全民认为,这本书展现了谢建光的传奇,他的远行,也是一次精神的突围。他的行走,不同于流浪汉的生存意义,也不同于旅游者的观光意义,他因为写作而完成了升华。

  评论家郑炀和认为,谢建光行走30多年,从一个被认为不务正业的流浪汉,到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驴友之父”,到作品出版,体现了生活的可能性和社会的进步与包容。

  行走在湖南郴州的谢建光并没有参加自己书籍出版的分享会,他通过视频,与家乡读者分享了他的“诗和远方”。

  谢建光表示,过去的行走,主要是与壮美的大自然对话,今后的行走,他将有意识地融入世俗,去阅读社会这本大书,丰富自己的阅历。

责任编辑:曼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