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石濡菲: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发稿时间:2017-08-08 13:46:2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站在高温的炒锅前,石濡菲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劳模故事】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历经兴盛与衰落,清朝年间从茶船古道走俏海外的梧州六堡茶,近些年重回人们视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告诉记者:“种茶、制茶、品茶,成了梧州六堡镇最鲜亮的名片。”

  从学习制茶到打造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80后石濡菲在这一行业浸染11年。记者见到石濡菲时,她穿着一身清雅的旗袍。这身旗袍,就像是她在为六堡茶打拼的“战袍”,成为她向外推广六堡茶文化和带领乡亲致富的必备之物。

  3代做茶人

  回到茶厂后,石濡菲换下旗袍,穿上最朴素的制茶服,挽起一头长发。站在高温的炒锅前,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我外公外婆在茶厂工作,母亲17岁就在茶厂里制茶。”打记事起,母亲韦洁群每天都在制作六堡茶,石濡菲就是在六堡茶香中长大的。小时候,喝六堡茶是每天早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而每天结束前一定要做的家务,就是要为第二天闷上几壶六堡茶。

  在六堡镇塘平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都种茶制茶,六堡镇公社茶厂曾经是当地最大的茶叶收购点,197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石濡菲的父亲作为厂长负责管理六堡镇公社茶厂。

  为了改进生产技术,在一次研制中,茶厂18吨茶叶一夜之间全部发酵失败,烧成了炭,遭此重创,虽几经努力,茶厂的亏损依旧无法挽救,1986年六堡镇公社茶厂倒闭。茶厂的倒闭,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制作“没有销路”的六堡茶,他们纷纷挖掉老茶树,改种起松树、八角等谋生。

  2006年,石濡菲的父亲去世,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家中的生意,高中毕业的石濡菲回了家,进入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工作,学习制茶。回忆起刚学制茶的日子,石濡菲坦言,“一开始也只是当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来做。”

  两年后,一位从广东前来寻找六堡茶的商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当时,通往六堡镇塘平村的路还未修缮完毕,泥泞的山路和上百个险急弯道都没能浇灭广东商人对茶的热情。走了数小时山路后,广东老板找到了石濡菲,指定就要当地原产的六堡茶。品尝过留存近20年的老茶后,广东商人兴奋地表示,高价收购石濡菲家中所有的六堡茶。

  石濡菲把家中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老茶都翻找出来,一称重才发现仅有不到2公斤。“以前我们觉得这些茶太老了,没有市场还占地方,就把很多老茶扔了。”广东商人带着遗憾返程。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不重振六堡茶的名声实在是太可惜了!”

  技艺传承

  下定决心后,石濡菲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老师傅学习制茶工艺,她走遍了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

  采茶时节她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日复一日重复着最简单的劳作。她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诀。但这仅是开始,好学的她总喜欢与乡亲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经常就不懂的制茶工艺向老师傅们请教,并一遍遍练习。

  渐渐地,她形成了一整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并由此自主研发了符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两味新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当年即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厂也因此破格提拔她为研发部主任,并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濡菲”六堡茶。每每听说外地有茶展会,她就会奔赴“前线”推广六堡茶。

  泡茶、送货、接单都亲力亲为,在石濡菲的带领下,黑石山茶厂在梧州的销售店铺,从1家开到了3家,店铺面积由30平方米拓展成500平方米,茶厂的年营业额也上升到600万元。渐渐地,六堡茶从一份工作,变成了石濡菲的一份事业。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她还向企业建议:扩大企业规模,从旅游和丰富特色文化等方面着手,扩建一间集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厂房——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供游客参观体验;建议在原有生产车间内,增加传统工艺生产线,增加成品茶产量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采纳她的建议,企业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作坊和展示厅。

  反哺家乡

  六堡茶再次走回了辉煌,石濡菲也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对石濡菲而言,“传承”二字带来的责任更重了。

  “我叔叔曾经跟我说‘你要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把家乡的好东西传播出去’,我一直记在心里。”为了让更多的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都开设两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

  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原本最多只能卖80元1公斤的茶叶,卖到了200元1公斤。据了解,8年来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50多人次,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25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23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拾起了六堡茶,来自塘平村的覃秀莲就是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学习制茶之前,覃秀莲在梧州市打工,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看准了六堡茶的发展前景,30岁的覃秀莲回到家乡参加石濡菲的培训班学习制茶。原本家中丢荒的茶园,在覃秀莲的打理下又种起了茶树,茶园也渐渐扩大至11亩,产量近450公斤。

  在六堡镇工会的帮助下,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以前觉得茶厂每年能挣三四百万元就很厉害了。有了创新工作室后,拓宽了线上销售渠道,现在完成100万元的订单是很轻松的事情。”每年,创新工作室都有不一样的课题,创新工作室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今年是石濡菲从事六堡茶行业的第11年,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对于未来,她希望能将六堡茶一代一代做下去,给乡亲带来实惠。

  今年,石濡菲计划要与母亲一起研制新茶——女儿红。(记者 庞慧敏 实习生 莫昕楠 通讯员 邓健明 制图:李法明)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