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幸福的密码是付出和奉献

发稿时间:2017-08-05 11:25:00 来源: 河南日报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幸福的密码是付出和奉献

 张全收为拐子杨村的父老乡亲送慰问金

张全收拿出20余万元资助被骗跳楼的河南老乡,鼓励她重新站起来,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张全收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学生们发放学习用品

  他,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把无数农民工拉进同一把“保护伞”;他,喊响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大目标,要用三年时间为农民工增收400亿元;他,是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一位普通农民,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农民工司令”;他,就是张全收。“助人为乐、造福他人、幸福自己”,这12个字正是张全收最近20年的真实写照。

  给农民工找工作

  20年前,朱里镇拐子杨村村民张全收揣着从邻居家借来的170元跑到深圳,开了一家小吃店。

  在这个外来人聚集的城市,张全收经常会遇到一些河南老乡因找不到工作而露宿街头。他们打工难、维权难的生存状况被张全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从端一碗热汤给农民工喝到骑摩托车帮外来务工者找工作,小吃店老板张全收热心助人的善举在农民工群体广为流传。一时间,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小吃店成了外来务工人员驻深圳的办事处。

  然而,小吃店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介绍出去的人经常没活干又回来了,怎么办?1999年,张全收创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专招来深圳务工的河南老乡。2002年,张全收又成立了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河南老乡找工作。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他们有困难我比他们还上心。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他乡有个落脚的地儿、有个挣钱养家的渠道。”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张全收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一个理想远大的创业者,而是因为感同身受农民工生存的艰辛,才竭尽全力为他们建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大家庭”里,张全收创造了“全顺模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把工人们集中起来,哪个工厂需要人,就把工人们集体派过去,这个厂里的活干完了,再调到另外一个厂。要是没有工厂需要工人,他们就免费吃住在培训基地,照样拿工资。尽管有的年份给不干活照样领工资的“库存工”蒸包子都要花100万元,张全收的公司还是因为良好的信誉而发展壮大起来。

  用收入托底制度保障工人基本权利的同时,“全顺模式”还便于跟用工企业谈判,为工人争取最大的权益。

  二十一世纪初期,珠三角地带的订单加工工厂很多,生产经营紧跟外贸订单。订单来了,就大量招聘工人加班加点赶活;没有订单,就大量裁人降低经营成本。“全顺模式”以公司名义同用工单位签订协议、进行经济结算,有效避免了个别工厂故意刁难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虐待农民工事件的发生。

  有一年年底,深圳一工厂总经理外逃,几百名打工妹半年的工资没了着落。在她们哭成一团、万般无奈时,张全收和他的公司直接拿出240万元支付了工资,并将她们安置到另一家企业上班。

  让农民工有组织、有保障、有靠山,外出打工挣钱心里踏实,是张全收多年来的追求。目前,他设置的农民工收入托底机制,已吸纳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进入企业就业。

  “在我这里,干好活儿就行了。工厂的事、工资的事全部交给我,保证你们对工作环境满意,保证工资一分不少。”张全收拿着小喇叭用嘶哑的声音对工人们喊话时,最常说的就是这两句话,而无论何时何地,这两句话都是农民工们最关心的事情。

  “多余的话、煽情的话‘张司令’都不会说,只懂得用真心换真情。”全顺公司党委副书记周长江告诉记者,有的农民工逢年过节舍不得掏路费回家,张全收就把他们的父母和子女接到深圳团聚,或租几辆大巴陪他们一起回去过年。“农民工司令”的称呼就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在全国叫响。

  2014年,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的张全收又将公司总部迁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雁南飞的我,如今要引雁归巢,助力家乡经济建设。”张全收说,每年培训五六千名农民工,并发挥中原经济、区位、发展优势,把他们送到各个岗位是他正在做并一直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帮乡亲们富起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没机会好好读书,不能再让孩子们吃没文化的亏了。”谈及借钱帮家乡建学校,张全收说,他只不过做了件小事,还了乡亲们的一点情谊而已。

  朱里镇拐子杨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04年,村里的小学年久失修,重新修整需要80万元。对于刚刚起步成立公司的张全收来说,80万元是一笔巨款。他把公司仅有的8万元现金全部交给村支书后,一边找亲朋好友借钱一边努力经营公司挣钱寄回家乡。学校建成后,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张全收又捐助了10万元助学金奖励那些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能有今天多亏乡亲们的帮助,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不尽全力帮他们一把。”张全收告诉记者,他家曾是村里数得着的贫困户,他自己小学毕业后因交不起2.7元学费被迫辍学。此后,奶奶去世,父亲中风偏瘫,母亲精神失常,一桩又一桩天大的难事,都是乡亲们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瓢面共同兑钱帮他渡过难关。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家乡养育了我,给了我关爱和温暖。我无论为家乡付出多少都值得、都应该。”张全收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要身体力行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2006年年初,张全收捐资130多万元在朱里镇建了一座高标准、高规格的养老院。当年春节,他又准备200多个红包和一大车年货回馈父老乡亲,为村里200多位孤寡老人每人敬上一个数百元的大红包,为数十户困难家庭送上年货及现金。从此,每到春节,张全收都会回到家乡给老人送红包,给困难群众备年货,10多年来从未间断。

  拐子杨村的杨德文是位孤寡老人,曾住在张全收家的隔壁。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去深圳平湖跟着建筑队干杂活、看厂子。转眼间年满60岁找不到工作的他就去求助张全收。张全收把他接到深圳的家与父亲同吃同住13年。后来,张全收的父亲去世,杨德文也有了叶落归根的念头。执意要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张全收最终没有犟过老人,亲手交给他10万块钱后把他送回村里。后来,杨德文老人瘫痪在床,张全收在征得其远方亲戚同意后,将他送到养老院,请人照顾。老人临终前,张全收赶到他的床前为老人送终,出钱出力直至老人入土为安。

  乡亲们的生活状况一直牵动着张全收的心。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父老的贫困局面,张全收不仅带出数百名村民到深圳务工,还在一直思索如何将“输血”变“造血”,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8年,张全收高票当选为拐子杨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上任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建桥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安路灯和健身器材,并为全村人购买医保。

  为了让村民们找到致富的路子,他出资10万元挑选了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参观考察农业产业项目。开阔视野后的村民回到拐子杨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通过种土豆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扶持村民吴金星投资20多万元创办了电子厂,扶持村民吴宏振投资10万元创办服装加工厂,帮助吴晓庆投资40多万元创办手提袋厂……张全收通过帮扶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干事创业,安排贫困户就业百余人。

  张全收说,只要拐子杨村村民出门有活干、家门口有钱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就会越来越近。

  “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不让群众掏腰包,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处理垃圾、栽种花草等大事小事都是张全收负责张罗,出钱出力。多年来,在支持家乡发展上,张全收已先后捐款数百万。不少昔日的贫困户都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下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娶了媳妇。

  让“张司令”传魅力

  虽然公司经营的不错,虽然个人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虽然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然而张全收显然跟一般的企业家又有所不同。

  48岁的张全收始终带着农民的朴实。用员工们的话来说,他对自己很抠门。数十年来张全收一直保持着跟员工们一起吃住的习惯,公司的办公场地多为租用,他连个像样的会客厅都没有。但是,对农民工、对有困难的陌生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他先后捐出了2000多万元善款用于扶贫济困。

  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的所有提案都聚焦于“三农”问题。“我是个受尽苦头的农民工,看不得农民工受苦受穷。”张全收说,他有一个朴素心愿,愿天下所有的农民家庭都过上好日子。

  多年的守望相助、有难必帮使张全收赢得了尊重和爱戴。农民工群体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全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司令”,为农民工们架起了一座通往脱贫致富的桥梁。

  为了让农民们迅速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金蓝领”,早日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张全收在创造“全顺模式”后,又搭建了一个劳务脱贫平台。

  “脱贫攻坚是个大话题,上至中央层面,下至每位公民都应该为此献计出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张全收说,作为农民工兄弟的贴心人,他通过设立农民工及贫困户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来助力脱贫攻坚。

  自2016年开始,张全收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决战,搭建脱贫平台。他设立的培训机构,可以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包吃包住并保证就业。

  目前,张全收的全顺公司已与驻马店、三门峡等地10多个县区建立劳务脱贫合作关系。未来3年,他计划在我省每个县转移就业培训1万人,预计每年可为每个农民工增收4万元。

  一方面给农民工做培训,帮他们找工作,另一方面对接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过去的日子里,张全收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帮扶带领多少贫困户就业脱贫,他只是尽全力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劳务脱贫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问题。我要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劳动力都拿到满意的工资,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两人就业全面小康的目标。”张全收说,通过就业脱贫、勤劳致富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并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在张全收的带领下,全顺公司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务合作平台并不断创新模式,依托各地职业技术学院或技工学校,对农民工及贫困户进行转移就业培训。目前,与其合作的企业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外资、国有、民营企业有上百家,服务范围覆盖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与此同时,还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初步统计,10多年来,张全收已累计安排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为农民工创收100多亿元,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总司令”。

  “这么多年来,无数个不眠夜、无数次奔波劳累使公司的事业发展步入正轨,但这些只能给我带来些许的成就感。”张全收说,倍感欣慰、倍感幸福的时刻只有他在尽全力帮助他人的时候,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出来。而让这一刻定格成永恒,鼓励着他在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本报记者 刘海涛 刘一宁)

责任编辑:王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