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架子工项承印:要搭好脚手架 可能得花上一辈子

发稿时间:2017-08-05 11:22:00 来源: 工人日报

别以为架子工只是农民工干的体力活,这项工作也很讲究技术技巧。架子工项承印说——

要搭好脚手架 可能得花上一辈子

工作中的项承印

  开栏的话:

  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非常普通,从事的工作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们可能是架子工、钳工、面包师等,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看重自身技能,通过自身技能,一点一点积攒起财富,赢得社会尊重,并慢慢改变自身以及家庭的命运。

  古语说得好,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手。我们开出“技能改变命运”栏目,就是想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人,是如何不断修炼自身技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从而改变命运的。

  其实,这些“普通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中国世界制造强国的梦想、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现,都离不开这些追求技能极致、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2014年12月,在湖州市举办的浙江省架子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浙江固华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的项承印夺得了第一名。

  夺冠后,项承印在公司出名了,让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因为他的脚手架搭建技术,而是这次比赛中,满分100分的理论考试,他拿到了98分。

  其实,改变他命运的,不是这一次比赛,而是一直来他对于技术的态度,他说——

  “架子工这个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的是,普通农民工也能干,难的是,要干好,可能要花上一辈子。”

  项承印这么想,这么说,也这么努力。

  全部20多本技术书,他花了约20年来读

  “选择题看完题目,不用看选项我都能直接把答案写出来。”说起那次架子工职业技能大赛,项承印至今记忆犹深。

  要知道,这是首次省级架子工职业技能大赛,全省各地13支参赛队伍都对奖牌“虎视眈眈”,派出的队伍中,有不少是本科生和大专生,为的就是在理论考试上占据先机。而当时42岁的项承印,仅有初中文化,地地道道的农民工。

  “虽然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但省赛高手如云,我们也担心,项承印在理论考试上会吃亏。”浙江固华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光健说。

  但,何光健依旧坚持让项承印上场。这自然有他的理由。

  项承印与其他工人不同,每次下完工回到宿舍后,大部分工友会选择打牌、聊天、喝酒,但项承印从不加入他们,他总是捧着一本快翻烂的技术书籍,埋头阅读,还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点什么,读上两三个小时后,才上床睡觉。这个习惯他坚持了20多年。

  架子工只是建筑行业的一个工种,相关的技术书籍并不多,作为自己唯一的爱好,项承印几乎买遍了市面上所有的技术书籍,总计也就20多本。但这20多本书,他花了约20年时间来读,不少书至少读了5遍以上。

  2014年的那场比赛,拿到考卷,项承印就乐了:“所有题目在我看过的书上都有,都能背出来。”

  拿到冠军后,项承印被省总工会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被省人力社保厅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今年,他还被杭州市授予“杭州工匠”提名奖。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为了行业技能大师。

  “他的技术可能不是惟一的,但他一定是那个对技术态度最好的一个”

  其实项承印的成功,不在于那个“98分”的出色成绩给他带来的命运改变,而在于他一直来对一项事物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坚持。

  “在我们公司,项承印的技术可能不是惟一的,但是,他一定是对技术态度最好的那一个。”何光健说。

  项承印来自安徽农村,因为家庭条件不好,19岁就踏入了架子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很讲究“人脉”,即人带人。在安徽本地打工时,做完一个工程,就要等着认识的工头或工友介绍下一个。项承印觉得,要想多接活,必须努力、踏实地干,让工头记住自己,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因为工程的原因,何光健与项承印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对这个老实、诚恳、干活认真的工人印象深刻,1995年,他把项承印招到自己的公司,项承印就从安徽来到了杭州。

  浙江固华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浙江地区最大的脚手架工程综合承包商之一,该企业对脚手架工程施工有着严谨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与项承印之前打工的企业完全不同,在这里,他看到了脚手架施工真正的标准化和定型化。

  “好的架子工,在保持速度的同时也要实现架子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别以为这是一项农民工干的体力活,它很讲究技术技巧。”项承印说,“每个杆件距离的把握,以及扣件的拧紧力,还有立杆、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的长度,每一项都有规范性的标准。”

  开了“眼界”的项承印,第一次感觉到在这个行业“技术”的重要性:“脚手架搭得好不好,不仅是水平的体现,背后更是牵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肩上承载着重大的安全责任。”

  项承印开始了他的自学之路,他自掏腰包购买书籍,晚上下完工就开始阅读,并积极参与公司技术攻关团队研讨,记下技术要点,第二天起早就到工地进行实践。

  为了提高速度,他放弃休息时间,练习操作技能。项承印只有一个念头,“既然入了这一行,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这股劲头让他进步很快,普通工人3个小时的工作量,他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质量更好。

责任编辑:王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