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身边的大国工匠乔素凯:与“核”共舞

发稿时间:2017-07-12 14:10: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与核燃料打了25年交道的乔素凯,带领团队为20台核电机组完成了10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操作“零失误”、换料“零缺陷”——

  【身边的大国工匠】与“核”共舞

  乔素凯正在进行核燃料操作。 资料照片

  头戴白色帽子,身穿一套白色工作服,戴上白手套、面罩,穿上标记有数字46的白色厚底鞋,乔素凯走进核电站的最深处,那里有一个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

  乔素凯就像是修复核燃料组件的“白衣天使”。每18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有缺陷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乔素凯带领的团队,是国内唯一一支核燃料组件特殊维修专业技术团队。

  怀着对核燃料的敬畏之心,25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

  “不允许毫厘之差”

  1992年从山西临汾电校毕业后,乔素凯来到我国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目前,他是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大修中心核燃料服务分部高级主任工程师、大修换料顾问,从事核电站新燃料接收、大修堆芯换料、燃料组件检测与修复等所有与核燃料相关的工作。

  核燃料具有放射性,与核燃料相关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工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乔素凯一直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不允许毫厘之差”。

  “修复是最难的,也是风险最大的。”目前,全国一半以上核电机组的核燃料都由乔素凯带领的团队操作,他的团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团队。若无法修复破损核燃料棒,则只能将一整套价值1000多万元、可使用5年的核燃料组件更换掉。

  核燃料组件修复完全在水下操作,修复一组燃料组件破损棒,有400多道工序,其中有不可逆转的200多道工序是关键操作。乔素凯要用一根4米的长杆,伸到水下3米进行操作,把组件上管座的24颗螺丝一颗颗拧开,拔出有缺陷的核燃料棒,换上替换棒后,再将螺丝拧回去。

  即使在水下操作,面对燃料棒包壳管0.53毫米的壁厚,他也可以通过手感和经验,保证燃料抽出的过程完好无损。“拧螺丝要精确到1毫米,完全靠手感、经验。”说话间,乔素凯拿起一颗螺丝,共有16圈,而螺距不到1毫米。“拧螺丝时要保证螺纹不滑丝,一旦滑丝了,整个组件就报废了。”乔素凯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把24颗螺丝拧开要两个多小时,拧紧锁死要4个小时,其间不能休息。

  25年来操作“零失误”

  乔素凯身边总带着一本小本子,换料现场和PMC(核燃料装载贮存系统)设备哪里有缺陷,哪里需要改进,他都会一一记下来。

  “将有缺陷的燃料棒取出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燃料棒的损坏。做核燃料工作,必须要胆小。”乔素凯对记者说。

  去年7月,乔素凯带着团队负责宁德核电站装料工作。在装料前,乔素凯对核燃料组件进行详细检查,细心谨慎的他通过水下摄像机看到,在乏燃料水池里的核燃料组件上,管座附近若隐若现漂着一个拇指般大小的貌似小纸片的异物。

  “不允许有任何异物进入核燃料组件。”乔素凯坚持一定要将若隐若现的异物找出来。

  “这异物很小,影响不大,且也不一定真有,否则怎么找不到了呢?”有同事如是说。

  但乔素凯还是坚持开会讨论,紧急安排四班倒的轮岗工作,一定要找出异物。终于,48小时后,乔素凯与团队成员在12米深、两个游泳池大小的乏燃料水池找到了一块小塑料片。

  在普通人看来,核燃料组件就是冰冷的钢铁,但在乔素凯眼中,它们却是有生命的。“要呵护好它,它才能有最好的状态发电。如果对它不好,它也会闹脾气。”一个核反应堆芯有157组核燃料组件,一组核燃料组件有264根核燃料棒,也就是说,一个堆芯中的41448根核燃料棒,任何一根“闹脾气”了,乔素凯都要负责修复。

  “接触多了,越来越胆小了。”乔素凯一再对记者说。

  正是因为乔素凯和一代代燃料人心怀敬畏、严谨细致,才成就了核燃料队伍多年来保持的“零失误、零缺陷”纪录。至今,乔素凯所在团队共为国内20台核电机组完成了10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了连续46000步操作“零失误”的纪录,实现了燃料操作“零失误”及换料设备“零缺陷”。

  甩掉“洋拐棍”

  我国商用核电站建设起步晚,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初期技术、设备全靠国外引进,运营也离不开外方技术人员。

  “技术掌握在老外手里,我们就难以讨价还价,他们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为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乔素凯和团队迎难而上,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消化吸收关键技术,仅用3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换料设备的自主化维修,一举甩掉了“洋拐棍”,节省了每年数千万元的外方人员技术支持费用,同时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维修技术专家。

  2012年以前,我国核电站使用的水下耐高辐照光导管摄像机需要从国外购买,一套60多万元。“那时候,水下摄像机坏了还得请老外过来维修,他们从上飞机开始按小时收费。”乔素凯告诉记者。为实现技术与产品国产化,乔素凯与相关机构花了7年时间,成功研发了自己的摄像机。

  多年来,乔素凯一直致力于PMC的维修及换料操作、破损燃料组件修复及后运、堆芯换料装载技术优化、堆芯装载异常困难处理、换料专用设备国产化研发等领域工作,目前,这些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主持并参与的项目,有19项获得国家专利。

  他常对同事和家人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人的核电出口了,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去帮外国建设运营核电站,我特别骄傲。”(记者 刘友婷)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