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潘柱升:紫南村的“义工村官”
发稿时间:2017-06-15 13:42:00 来源: 经济日报
潘柱升,1962年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少年务农、青年当兵、壮年下海……2007年底,为振兴家乡发展,他毅然放下自己在贵州多年打拼的事业,回乡做了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义工村官”,着力破解农村治理难题,引领紫南村从弱乱小村变身中国十佳小康村,村民也过上了“幼有托、老有养、病有医、居则安、住则美”的幸福生活。
2016年7月份,潘柱升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年1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夏日的南国,绿色怡人。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内彩旗猎猎、锣鼓喧天——村文体艺术中心开门迎客了。这无疑是珠三角一个小村庄的“五一”巨献:8000平方米的空间内,除提供羽毛球、跆拳道培训、健身娱乐等服务外,还可为村“文联”下设的11个文体“协会”提供办公和活动阵地,棋类室、舞蹈室、书画创作室、曲艺室等一应俱全;可容纳400人的大礼堂装备“高大上”,村民在此既可免费看3D大片,又可定期聆听国学文化和道德讲座;内设的“岭南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也将渐次开馆。
据了解,这个地处禅城区商业旺地的巨型建筑体,本来可以出租搞商业,但紫南人不仅放弃了租金收入,反而投入500多万元重新装修,办起了公益性文体艺术中心。
紫南村如此大手笔的底气是其“仓廪实”。数据显示,地处珠三角腹地的紫南村下辖1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6000多人,外来人口7000多人。2016年,全村集体经济近亿元,村民人均分红超万元,均比10年前增长了10多倍。
然而,一个曾经的弱村、乱村是怎样炼成了现在这个“既饱肚子,又富脑子”的模样?因为紫南有着一位集无私与本事于一身的舵手——潘柱升。
转身:从商界奇人到“四不”村官
“我是一位企业家,我有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地方特别是生我养我的村庄需要我时,我必须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55岁的潘柱升是土生土长的紫南人。青年时代,他曾入伍3年,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从部队转业后进入南庄镇集体企业,之后辞职下海创业。商海沉浮几载,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点子,潘柱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是一位有名气的企业家。期间,他开创了跨省开发专业市场的传奇。1997年,他挺进大西南,在贵州创办该省最大的家具卖场、开发农产品市场,经营了16家企业,同时还当选了贵州省人大代表。
2007年,紫南村因各种原因陷入发展泥潭。禅城区南庄镇委镇政府不远千里奔赴贵州,力邀潘柱升回乡振兴紫南。
“一边,是家乡干部的诚挚邀请;另一边,是亲手经营、正蒸蒸日上的企业。这真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选择题。”最终,在故乡与异乡创业之间,潘柱升选择了前者。
回到家乡后,潘柱升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并在第二年的村委会换届中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彼时,紫南村由于村务、财务不透明,连续3年成为广东上访大户。“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刚回到家乡的情景:遍地垃圾、低矮的破房子、凌乱的村容。”潘柱升告诉记者,当年南庄镇全年村民人均分红4000多元,紫南村只有800多元,在整个南庄镇各村中倒数第一。附近街坊当时更流传一句口头禅:“有女莫嫁紫南村。”
刚开始,也有不少村民对他个人能力和人格持怀疑态度:“赚了那么多的钱干吗还要回到紫南这个穷村?莫不是贪恋家乡的土地?是不是要出卖村里的利益中饱私囊?”为消除村民的疑虑,他自掏腰包邀请村民小组长和党员前往贵州参观他创办的企业,让村民们“眼见为实”。
潘柱升更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凡事都要从自身做起,才能一点一滴解决紫南村多年留下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对此,他公开向村民作出了“四不”承诺:任职期间,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
取信于民还因为潘柱升对亲人的铁面无私。在采访中,有村民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的堂舅曾经拖欠村集体12000元的鱼塘租金和1000多元的滞纳金,潘柱升找到堂舅,却遭到了堂舅的指责。潘柱升说,“因为你是我的舅舅,我才对你严格要求,对不起,我只能一视同仁”。堂舅愤然离去,他却拿出1000多元替舅舅交了滞纳金。
10年下来,潘柱升不仅兑现了当初许下的“四不”诺言,还将其担任村书记、主任期间的工资全额捐出成立“书记基金”。目前,他捐出的140多万元,帮扶了村里46户困难群众。因此,他也被当地村民称为“义工村官”。
制胜:用城市标准建设村庄
“我从没有把紫南当作农村,一直以城市的标准去建设。”潘柱升告诉记者,上任之初,他并没有立刻着手解决细节问题,而是带领村两委班子研讨并制定了产业、城市、制度“三大规划”。
在产业方面,潘柱升敏锐地意识到,以陶瓷为支柱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要主动适应区镇发展战略,调整提高产业档次。他提出并实施了“三个一批”的思路,即关闭一批高污染企业、迁移一批落后低端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同时把培育好四个专业市场、做大一个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脉,利用“三旧改造”的政策,深挖村内潜力。
如今,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市场、佛山国际陶瓷卫浴城和紫南海鲜广场等四个专业市场已然成型,以餐饮为首的第三产业也随之做大做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紫南村也对标城市,先后建立了佛山市第一个村级市政管理处;建成禅城第一个村级免费立体停车场;建污水管网,成为禅城区第一个实现雨污分流的村;自费建设季华路首条带电梯的人行天桥;自费建公交车站;设人行道,实行人车分流;建标准化路牌等。
在制度建设方面,10年间,紫南村制定出台了包括《市政管理处管理制度》《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等在内的10多份村规民约。在这些制度的指引约束下,紫南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内民宅规划有序,村道宽敞干净,村内没有“牛皮癣”,车辆全部同向停放,就连村民在自家门口摆放的鞋子也要求整齐划一……
良好的软硬环境不仅吸引客商安心投资,也让大批原先外出的村民高兴地陆续回巢。“可以说,凡是城里人能够享受到的服务与设施,紫南现在几乎一个都不缺,部分甚至比城市还要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全家从城里搬回村里住了。”紫南小学退休教师毛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今日的紫南,在经济富足的同时也相继获得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先进村等多项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望远:不唯分红高低论幸福
许多人不解,近几年紫南村每年的合同收入在南庄镇都排名第三,但是人均分红却只位列第九,居于中游。“我们村两委从来不把分红高低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整个体系的均衡全面发展。当然,如果把集体收入都用于分红,数字是好看了,但今天用1元钱可以解决的问题,明天就要花10元钱的代价,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不是共享成果。”潘柱升如是解释道。
为此,村委会不断引导村民改变注重分红的理念,加大对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的投入。
早在2010年,紫南村委就出资500万元为全村人购买新医保和征地养老保险,对在单位购买了企业职工社保的村民给予补助,实现了全村全民社保。“当时多么困难啊,村集体的年合同收入只有2000万元,买了社保基本上就没饭吃了。但是我们坚持买,如果不把老人安顿好、照顾好,怎么对得起村民的期待。”说起这件事,潘柱升很感慨。如今,紫南55岁以上的村民,无论男女,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金额从数百到一千多元不等。
为方便村民看病,紫南村每年开支近100万元,在全镇率先开展与区级医院合作推行门诊二次医保,村民凭身份证到镇级医院和属下社区卫生站看门诊或住院,只需缴交4元的挂号费或400元的住院费,医保范围的药费、床位费等费用全免,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帮”。
在教育上,紫南村投资近800万元,按省级标准建设一座新的幼儿园,佛山市最著名的第九小学在紫南建立了西校区,成为南庄全镇最好的小学。
紫气蓝天铺玉锦,南风大地绽芳华。紫南人在“义工”村官潘柱升的引领下,过上了“幼有托、老有养、病有医、居则安、住则美”的幸福生活,难怪坊间传说“不怕没车没楼,就怕没紫南户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