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士王泽山:“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
发稿时间:2017-05-08 11:08:48 来源: 新华网
【知识分子典型】老院士王泽山:“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
在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赛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罕见地上演了三夺大奖的“帽子戏法”。 这位82岁的国防领域老院士,60多年潜心研究火炸药,默默耕耘在国防事业前沿。王教授“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精神,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看不见的领域”做国防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时至今日,这项古老的发明仍是决定现代武器威力和射程的关键性因素。但与航母、大炮等显性装备比较,塞进弹膛里的火炸药难以被人注意,不少火炸药研究人员自嘲,这项工作太基础、太枯燥,一辈子出不了名。
这个领域正是王泽山钻研了一辈子的地方。160多篇论文、14本著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夺得三项国家科技一等奖……一串串科研硕果为我国武器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我国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让本来具有很大安全和环境风险的“炸药包”成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贝疙瘩”。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材料、结构、工艺的创新,王泽山团队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出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这两项发明创新,分别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两项大奖在手,又在1999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已经年过60、“功成名就”的王泽山又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射程、射速的研究当中。2017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次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王泽山团队。
从最基础做起,做最原创的研究
团队成员总结,王泽山的科研概括起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原创,二是强调基础理论。
在王泽山所从事的国防领域,国家间的技术封锁和保密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国家对武器关键技术实行保密,有的国家断言某项技术瓶颈不可能被突破,但王泽山从不被这些意见左右。
“王老师经常讲,创新就是多想一步,不去重复别人的老路,遇到困难顶着上,不避让绕路。”王泽山的学生刘志涛说。
敢于挖深井、愿下慢功夫,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做起,是王泽山的又一特点。“做研究不在意多快能出成果、花多少精力就能见效益,在老师这,十年、二十年磨一剑是常有的事。”王泽山带出的第一名研究生肖忠良向记者介绍,从基础科学,到发明技术,再到工程应用,王泽山团队的每一项创新都有原创的原理做支撑,每一个发明突破背后,都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把理论吃透,把原理搞扎实,这是迎难而上的底气,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王泽山说,自己的学术生涯也遇到过无数困难,最新获奖的等模块装药技术前后研究了20年,欧美很多国家做了多年的研究,仍然没有攻克。就是因为“笨功夫”下得足,坚信大方向走得对,才最终取得超越他人的成就。
传承科学“匠心”
数十年的科研历程,王泽山团队至今已培养出超过9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活跃在院校、企业和研究所兵器研究前沿,成为新一代国防科技领军人才。
在学生和同事们眼里,王泽山谦逊、包容,他保持着一颗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赤子之心,待人始终保持最大的平等和尊重。
南理工校长付梦印说,身为一名80多岁的老院士,王老师常常早上6点多独自拎着包出差。他最怕麻烦别人,从不向学校要车接送。但他又最有耐心,有人来求教,他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解释。
同在国防领域的工程院院士刘怡昕说,自己认识的王泽山,是个做人低调,做学问却很“轴”的人。同在一个研究领域,两人一见面,王泽山通常顾不上老友间的寒暄,就直接讨论起学术问题。
王泽山的学生廖昕说,跟随王老师学习多年、如今又做了院士秘书,自己却很少为王院士个人服务。虽已年过80岁,但王泽山出差很少要人陪同,更不许“秘书”给自己拎包。他在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接受度上更像个“80后”。
“老师常说,自己做别的不擅长,这一辈子,只想把火炸药这一件事搞好。这60多年的专注投入,早已超过一切言传,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廖昕说。(记者 王珏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