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水发:指尖之上的坚守,用“玩”的方式教导学生
发稿时间:2017-04-08 14:29:35 来源: 福建日报
“双手握紧,抬头,迈大步,走,将军走起来要威风……”每周三下午,陈巷中心小学的木偶课堂上,长泰县陈巷镇上花村50岁的薛水发总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津津有味地操弄着手中的木偶。表演时,他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索,迅捷而又细腻,布袋木偶的一举一动都在他指尖上操控着。
用“玩”的方式教学生
2015年,陈巷中心小学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吸引民间艺人、表演艺术家定期来校开设传统文化课,传承特色乡土文化。薛水发的上花木偶剧团在陈巷镇名声响亮,学校向其发出邀请,薛水发二话不说就答应每周三下午到学校义务授课,传授布袋木偶戏。
20多个9岁至12岁的学生木偶社团,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薛水发热情十足,他感谢学校给他这个平台把布袋木偶传承下去,让木偶的技艺在学生们的手上展现出来。他开始以“玩”的方式跟学生互动,教学生展现木偶的行走步伐、喜怒哀乐,学生也被木偶的魅力深深吸引,玩着、学着、演着。
“我们在元旦文艺汇演上的表演,同学们都很喜欢。”四年级的林鑫涵说,木偶对他来说很新奇,也让他知道很多历史人物、故事和传说,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他和同学便上演了一出《状元及第》,很是过瘾。这是薛水发根据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自编自导的适合小学生学习、观赏的木偶戏,学生的成功表演、台下的阵阵掌声,让薛水发感到十分欣慰与感动。他笑了,50岁的他对指尖上的这份坚守仍初心不改。
频频亮相的“夫妻档”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薛水发的布袋木偶戏,大多是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改编而成,最出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薛丁山征西》《大八义》等。
“小时候,父亲的木偶就是我的”小玩伴“,后来竟渐渐迷上了。”薛水发回忆起儿时的他,喜欢把玩着一个个精巧的“小人物”,学着父辈们不同的腔调与口音转换,看着小木偶在幕布前活灵活现的表演,听着一段段神奇、感人、英勇的故事……渐渐地,薛水发便爱上了木偶表演。父亲薛绍金,人称“宋师”,是漳州木偶大师蔡清根在长泰的大弟子,他见薛水发对木偶有兴趣,开始教他操偶技艺,点头、摇头、跑、跳、打、抛接……
16岁时,薛水发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开始在木偶界初展手脚。因一次父亲疲劳过度导致失声,无法演出,薛水发主动担纲正手,稳住阵脚,一出《龙珠宝剑》博得满堂喝彩,此后,上花村薛家父子木偶剧团遂逐渐走红。
23岁时,妻子黄永兰走进了薛水发的生活,原本只在家耕作农活的她,对木偶也有了情怀,渐渐地学了起来,“夫妻档”便常在节日表演会上亮相。25岁那年,薛水发自立门户,成为上花村木偶剧团一团的班主,开始挑起大梁,跑漳州、龙海、华安等地演出。木偶的传奇故事在薛水发的指尖上一幕幕上演。
不愿让木偶只能画在纸上
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渐渐地,观看木偶戏的人少了,剧团接的活儿也越来越少,亲朋好友劝薛水发放弃这份谋生的活儿,另谋出路。薛水发陷入两难之境,他想过放弃,但是看着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伙伴”,心有不舍,更有不甘,他不愿木偶文化就这样画上句点,不愿让木偶只能画在纸上、印在书上被看到,他决定继续坚守着自己的执着与信念。
薛水发学着双手操弄木偶,一饰多角,弥补演员不足;打京剧锣鼓的前辈因年老退出,他就顶上去“补位”。他还经常翻阅书籍,开始通过改编语言,转换演出形式、表达技巧,加入生活的新元素,构思、创新自己的木偶表演,先后改编出了《小五义》《呼家将》等布袋戏,尤其是他将全套《呼家将》编成“布袋戏连续剧”,全集需10多个晚上才能演完,引人入胜。“演,要做到人偶合一,如此,木偶便”活“了。”这是薛水发对木偶的执着,更是对木偶艺术的追求,对木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6年12月,为弘扬、传承优秀乡土特色文化,长泰举办首届闽南民间优秀文化节目展演。薛水发觉得这是一个让更多人认识布袋木偶的机会,经过配合训练,布袋木偶表演在700多人参加的100多个节目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经过指导、编排、包装、提升,最后薛水发夫妻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展示木偶的魅力。从准备到改编,再到反复练习,最后上台表演,薛水发大半年的心血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与认可,观众记住了他,更记住了上花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我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工作。”薛水发说。每每拿起木偶,他就会兴奋不已,指尖上不断舞动木偶,头脑中不断设置情景,反复推敲。
布袋木偶,薛水发拿起了,这一生便不舍得放下。(蔡明兰 林少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