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且将书剑许明时

发稿时间:2017-03-15 11:24:00 来源: 检查日报

  “提起与法律、学术有关的话题,他双眼放光,立马就来了精神。”“他的爱好可能就是看书。”“在他面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能成为困难。”“高个子,大眼睛,面容清秀。”未见其人,已有其形。同事眼中的董坤,无疑是一个普通中透着上进、上进中有几分执着的邻家小伙。但往往是,越是熟悉的人,越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年3月1日,中国法学会公布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不满35周岁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董坤,荣获本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成为本届最年轻的“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年轻学者的科研日常

  见到董坤是在他的办公室。门敞着,他正弯腰翻看办公桌前的几本书籍。春日的阳光洒在书页上格外明亮。听到有人敲门,他才将目光从书本中拔出来。

  见有人进来,他马上站起来打招呼,赶紧收拾一下散在桌上的东西。桌子不大,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法学书籍,身后还有两个书柜,把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占去了大半。

  睿智、精气神儿十足。谈起刚刚获得的荣誉,董坤有些不好意思,“有运气的成分在,跟其他老师比差远了。”

  实际上,在许多熟悉董坤的人看来,他获得这项荣誉,应是实至名归。

  在董坤的学术生涯中,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学界的认可。特别是他对预防冤假错案的研究,成绩尤为突出。

  2012年,董坤出版了专著《侦查行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之后,他又发表了《检察环节刑事错案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等多篇重量级论文。独特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也为实务部门在制定规范章程时提供了理论参考。

  预防冤假错案研究,董坤始于2009年。党的十八大后,如何预防冤假错案、完善诉讼制度,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为检察理论研究者,我想我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董坤说。

  为了课题研究,他搜集了国内外众多典型冤假错案的资料,很多案件资料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证。他就一页一页翻书和报纸,只要发现一点就详细记录下来。一些查不到的资料,他主动向导师和前辈寻求帮助。

  研究工作无疑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董坤不觉得枯燥。“因为喜欢,所以做什么都有劲儿!”他把自己的研究当作“事业”来奋斗,而不仅仅是“工作”。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董坤几乎将个人全部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即使回到家里,也要在书房呆上三四个小时。

  “好成果都是磨出来的。”董坤有几个微信群,群里是一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法学老师、朋友,他在里面很活跃。但凡研究过程中遇到什么棘手问题,他都会在群里同大家探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观点不同往往针锋相对,智慧火花的碰撞,又会触发他更多角度、更加全面的思考。

  通过长时间的切磋与学习,董坤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之后,由他执笔的《台湾检察系统司法改革中的启示与借鉴》《检察官参与命案现场勘验制度研究》两篇文章,受到最高检领导的充分肯定,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与法学相遇是个美丽的意外

  接触法学之前,董坤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高中时的他成绩很好,还曾在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上拿过名次。

  高考填报志愿时,除了一个提前批次的政法院校,其他报考的志愿都是理工类。然而,命中注定,最后录取的是偏文科的侦查学专业。

  “家里老辈曾是警察,也算是继承了老一辈为之奋斗的事业。”弃理从文,董坤没有丝毫不适应,他很快就喜欢上了那些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

  “兴趣很重要,那时候普法栏目特别流行,我最爱看的是《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节目,看着看着就觉得特别有趣,想要更深入地学习法律。”

  兴趣来得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的生活开始与法学为伴。即便是看一部青春偶像剧,他也能从里面发现很多法律问题。熟悉他的朋友和同事说,一谈到与法律、学术有关的话题,董坤两眼会顿时发亮,马上就来了精神。

  “我最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请教大家”,这是董坤的一句口头禅。“即使是一次轻松的日常聊天,他也可能把它搞成一次学术讨论。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应当明白研讨要马上开始,你要准备好接受他不计其数的‘问题炮弹的轰炸’”,对于爱“寻根究底”的董坤,他的朋友有时有些“烦”他。

  而在董坤的领导、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守安看来,董坤是一个不错的青年人。“他对新领域充满热情,特别乐于探索。”

  有一次,理论所接到一个关于检察发展的课题,需要对整个检察制度、工作、政策进行全面了解。领导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董坤接到任务后却很兴奋,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在理论所,许多同事这样评价他。

  董坤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作了一次系统了解检察业务、检察史的机会,他说,“我还年轻,缺乏经验,要‘沉在下面’,不能‘浮在上面’。”

  不做科研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对法学的热爱,从工作延伸到了生活,无法阻挡,不可掩饰。

  董坤有个温婉贤淑的夫人,“他脑子里有一大半是工作和学术。”她偶尔会略有怨言,“但这也是我特别钦佩他的一点,干什么都有钻研的劲儿。作为家人,我们都十分支持他的工作。”

  他的女儿一岁半,聪明可爱,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夫人让他给女儿讲故事,讲着讲着,董坤就讲到了他最近研究的内容上,“孩子当然听不懂,但是一个讲得认真,一个听得仔细,看起来也像模像样(笑)”,董坤夫人说。

  在董坤的影响下,他的女儿小小年纪也成了“书虫”,自己一边翻书一边说着谁都听不懂的话。作为父亲,他言传身教,为女儿作出了表率。

  对于不能经常陪伴家人,董坤心存愧疚,只要不工作,其他时间都给了家人。在他的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中间空了一小块地方,放着一家三口的照片。

  “我女儿很活泼,我不希望她像我一样只知道读书,希望她有更多的爱好”,董坤自嘲。

  上学的时候,董坤是同学眼中的学霸,有学术问题想请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对于别人的问题,董坤也十分认真地研究,并且总能提出切中主题的意见。“他的意见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帮助,同时他追根刨底的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也给我树立了好的榜样。”他的师弟杜磊告诉记者。

  讲台上的董坤自带光环。2007年,他曾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系任教,听过他课的人都说,台上台下的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台下的他严谨、低调甚至有点害羞,一旦进入自己研究的领域,不管有多少人从来都不怯场,思路清晰、幽默生动,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课。

  自信源于专业。董坤乐于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传达给别人,也乐于接受批评,对他来说,提升科研水平才是最终目的。

  除了科研任务,他还在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担任《中国刑事法杂志》的编辑工作。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单民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法学博士,他进入角色很快。编辑工作细致繁杂,每一个细节他都追求精益求精。

  六年来,董坤选取刊载的论文被著名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几十篇,为杂志进入CSSCI法学类核心期刊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获奖,董坤显得风轻云淡。“刚开始让我报名的时候就有点犹豫,优秀的人很多,我能获个提名奖就‘烧高香’了。”

  鲜花和掌声来得让董坤有点措手不及,朋友笑称他现在也可以被称为“家”了,他腼腆地笑着连连摆手:“我还只是个法学界的‘小学生’。”

  “莫恋繁华笙歌地,且将书剑许明时。”这是他的硕士导师送给董坤的一句话,他一直铭记于心,付之于行。

  对于现在,董坤说,“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最高检领导对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视,离不开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检察人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对于未来,他说,“梦想,希望能多做点对中国法治建设有帮助的事情。当下,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郭洪平 闫晶晶)

 

责任编辑:包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