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王银吉:甘做“治沙愚人”

发稿时间:2016-12-24 10:43:53 来源: 农民日报

  王银吉:甘做“治沙愚人”

  甘肃武威市一位普通农民17年防沙治沙纪实  

  “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48岁的王银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红水村因临近红水河而得名——这条处于凉州西侧的干涸河沟,沙线长达70公里,风沙危害严重。“20多年前,沙漠年年向前移动,庄稼地年年都有被沙漠埋了的,也离我们村越来越近。”王银吉说,“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红水村及红水河流域的真实写照。

  武威生态地位突出,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肆虐的风沙以及缘沙地带群众生活的穷困,刺痛了王银吉的心。1999年春节过后,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一辈子苦惯了的父亲坚决支持,但妻子却极力反对,可他还是铁了心要干。

  牺牲一切,全家人苦干治沙

  “那一年,我正好承包了地育苗,我把所有育出来的苗子全部移到了沙漠边。”王银吉说,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成活的小苗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就会被晒死,不知反复多少回,才能种活一片林,治住一片沙。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一次水能不能浇足,是小树苗成活的关键。“那年我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为了节约水,用勺子给小树浇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费。后来在沙窝漩里挖了一口45立方米的贮水窖,铺上地膜,积蓄雨水,冬季把骆驼驮进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总算缓解了缺水困难。”

  “在沙漠里种沙生植物没有经济效益,因为治沙,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紧张。”王银吉说,为了治沙,他和父亲搬到了沙漠里的“地窝子”,卖掉牲口,还不得不四处借钱买苗木。初三刚一毕业的妹妹也不得不退学。

  “我和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治沙全凭经验,刚开始种植的苗木有近80%枯死。”王银吉说,多次失败后,他主动向武威市、凉州区的林业专家请教,得知不同的苗木应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才能更好的成活。寒冬腊月,王银吉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仔细观察,终于摸索到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还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小儿子临终遗言:“爹,你一定要把沙治住”

  2005年春,这是王银吉最心痛的一个春天。“那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我们全家搬到沙漠里吃住,顾不上管孩子。”王银吉说,春季刚开学,小儿子跟爷爷说,他的腿脚有些不正常,但全家人忙着植树,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直到孩子的病情严重,才带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儿子已是脑干胶质瘤晚期。

  “当时手里的钱加起来就3万多元,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把这些钱投到了买苗治沙上。”回想起那一刻,王银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年快到端午节时,只有14岁的小儿子永远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他跟我说,‘爹,你省下些钱,一定要把沙治住。’”

  王银吉说:“我是一名党员,小儿子的离开,更加坚定了我压沙造林的决心,就是挣断肝肠,也要把沙治住,让乡亲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的治沙经验就两字:坚持”

  1999年开始治沙之前,王银吉家在红水村算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户。这些年,王银吉把卖苗卖粮的积蓄,全部投到了治沙上。“村里人都叫我‘疯子’‘愚人’,但我无怨无悔。”

  “让黄沙穿上绿装,经验只有两个字,就是坚持。”17年来,王银吉带领一家人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7500多亩,面积约合6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栽植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达98万元。

  记者在武威市及凉州区采访时了解到,王银吉一家的治沙行动,让那些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村民赵德元主动向村委会申请,承包了5000亩沙地,带领15户人家到沙漠压沙植树。

  多年来,村民们习惯将王银吉治沙的区域称为“王家沙窝”。2002年至今,王银吉先后获得各类表彰10余次,2010年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到武威工作不久,得知治沙点不通电,武威市委当即帮助协调解决了一台发电机、一组太阳能电池板和一台电视机,火荣贵还自掏腰包向王银吉捐款2000元。此外,凉州区林业局为王银吉颁发了林权证,聘任他为公益林管护员,每年兑现管护费3万多元,并调拨大量的苗木扶持。

  更让王银吉备受鼓舞的是,近年来,武威市委突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2010年以来,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投资达到14亿元。2014年武威又启动了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力求实现治沙“由近及远”传统治标到“由远及近”新兴治本的战略转移,从源头上阻断两大沙漠南侵。同时,武威还创新沙产业开发模式,强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把防沙治沙和产业培育协同推进,想方设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治沙造林,任重道远。王银吉说:“我们全家人的目标是绿化1万亩沙地,再种植600万株树苗。我还要学习借鉴梭梭嫁接肉苁蓉和林下种植、养殖技术,走好治沙又致富的新路子。”(吴晓燕 鲁明)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