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王杰:苏丹人眼中的“铁人”

发稿时间:2016-12-13 17:22: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王杰(左)与外籍工作人员交流 资料图片

  2016年10月14日下午,在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会议室里,记者通过电子屏幕视频采访身在苏丹的穆斯塔法、阿布杜拉和阿布杜拉赫姆等外籍员工,他们在听到王杰的名字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用汉语拖着长音说:铁人!

  随后,他们用英语讲述了和王杰一起工作的感受,阿布杜拉赫姆笑着说,“王杰能把印度人、南苏丹人,还有当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合到一起,形成团队,从而使油田得到良好的运行。”

  现为中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师的王杰,被外籍员工誉为中国的“铁人”,中石油尼罗河公司124区行政大部总经理陈明卓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的意志如铁、精神如铁。在危难时刻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坚守现场,为中国石油和南北苏丹的石油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5年,王杰被授予中石油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7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原想去苏丹干个一两年,没想到却是18年”

  1998年10月,中石油邀请一些专业和英语俱佳的教师到苏丹参加石油合作。当时在西南石油学院油建系任副教授的王杰闻讯报了名。如今回想当初的想法,皮肤黝黑的王杰微笑着说:“那时候我37岁,正当年,学石油工程的,觉得只有真正参与油田开发,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因此想先去苏丹干个一两年,然后再回学校继续学术研究,但没想这一干就是18年。”

  苏丹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气温经常高达50摄氏度,地表温度则达到70摄氏度。在野外的油田现场作业风险非常大,需要无时无刻地提防眼镜蛇、蝮蛇、毒蜂、毒蝎等。王杰告诉记者:“我们出去干活,路上会遇到毒蜂的袭击,有时到了井上,打开设备大门,上面居然趴着毒蛇。”

  在苏丹工作的中国人,90%以上都得过马来热。这个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死亡。除了生活环境恶劣,在苏丹,最危险的是应对战乱和局部武装冲突,一旦遇上,那么,粮食、蔬菜、水果等都供应不足,只能吃咸菜和方便面。18年来,王杰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部落冲突、武装盗抢、破坏油田等事件。王杰说:“现在一听到枪炮声,就本能地原地卧倒。”

  王杰从来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的真实处境,总是轻描淡写。他说,告诉实情只能让家人担惊受怕。他坦诚:“不是没有犹豫挣扎,但作为石油人,油田开发的前线才是真正的战场。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必须接受这种生活。”

  据介绍,苏丹项目创业21年来,成果丰硕,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项目。18年来,王杰成功组织应对多起安全、防恐事件,保持了高危环境下HSSE“三零”的目标。

  战火中坚守,撤离时要最后走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武装冲突爆发,战势危及到油田生产安全。油田的国际雇员全部撤离了,中石油的700多名员工也被安排在一天之内撤离。但是由于南苏丹37区油田“高倾点”的特性,温度低于38摄氏度原油就会凝固,现场关键装置必须有人值守。如果不采取措施就立即撤走所有的人,整个油田装置和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就会因为原油凝固而报废。

  尼罗河公司南苏丹37区采油厂副厂长刘启吉回忆说:“当我临登上飞机时问王杰,你不走吗?他说‘我不走,我要走的话油田可能就要停产,就会有重大损失。’”战火中,王杰把同事们送上飞机了,自己留了下来。

  王杰告诉记者,“战争来得太突然。如果整个油田瘫痪了,损失将达十几亿美元,一定要保护油田的安全。当然,我们也做好了紧急预案,留下了一架飞机24小时待命,一旦事态不可控制,最后留守的人可以尽快撤离油田。”

  在枪林弹雨中,王杰率领23名党员干部奋战一线。他把所有人员集中在CPECC的营地,因为CPECC的营地有两层集装箱的围墙,也配置有避弹房。晚上,他们就把一个集装箱吊起来堵在大门口。就这样,一直坚守到局势稳定下来,人员陆续上来后,他们才撤下去。

  提起这件事,王杰说:“我们这个队伍,一直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冲上去。当时如果不是我在苏丹,其他同志也照样会坚守。”

  “短时间内复产千万吨级油田,创造纪录”

  由于局势的特殊性,王杰经常接到短时间内关停、复产油田的指令。王杰向记者解释:“关井不是拧上水龙头水就停了。关井是专业性极强的系统作业,正常状态下至少需要8天时间。否则,将会造成输油主管线和油田内部管线全部凝管,导致千万吨级大油田的报废。停产不易,复产更难,需要用热水把管线里的冷水替换掉,工程浩大。”

  2012年1月22日,南苏丹政府要求37区和124区油田全面停产,并派出士兵到油田现场监督关井。王杰临危不乱,指挥有关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地关停油井。

  2013年,南苏丹政府决定油田复产。王杰迎难而上,科学施策,动用了180万桶、50万吨热水替换管线里的冷水。当年4月,停产长达15个月的37区和124区项目一次性安全成功复产,比南苏丹政府预计最快的投产时间早了半年。

  “王杰有丰富的油田实践经验,他带领我们解决了很多困扰油田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他带出来的一些苏丹石油工人现在都成为当地石油工业发展的骨干。”苏丹6区生产部副经理阿斯迪克说。

  37区生产部经理阿布杜拉赫姆告诉记者:“我们苏丹人都管他叫‘铁人’。记得当时我们油田设施的生产能力只有18万桶/天,但是王杰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控制系统和工艺系统,使油田设施通过改造,产能提升到21万桶。我们非常需要王杰这样的人在苏丹工作,希望他继续来带领团队,让产量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姜宁(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