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缅怀胡坪: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生许茶茶香永存 先生一路走好

发稿时间:2016-12-02 15:32:0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中国青年网

此情可待成追忆 

  ———茶界人士缅怀茶学家胡坪先生 

茶学家胡坪先生 

2013年10月18日,茶会七友珍贵留影。右二为老茶人胡坪先生,右三为老茶人刘祖生先生。 

  11月29日,微信群“老茶缘”里忽然蹦出一串文字:“沉痛悼念胡坪先生!”“先生一路走好!” 

  后来,经记者核实,27日,茶学家、浙江省茶叶学会原理事长胡坪离世。一时间,茶叶界一片悲伤、缅怀之情。大家都在回忆他为人师、为人友、为事业开拓者的往事,回忆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 

  茶会七友再难聚 

  茶学家、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刘祖生,与茶学家胡坪先生是近60年的好友。从20多岁风华正茂时,他们便因茶相识、因茶共事……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同在浙江省茶叶学会,创办了会刊《茶叶》,前后在学会共事16年。”退休后,这段长达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仍在持续。 

  古有竹林七贤,今有茶会七友。 

  2003年,刘祖生及其夫人,加上其他3位茶人,受邀到胡坪先生家喝茶聊天。中午一到,77岁的胡老决定亲自下厨,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为友人做上一碗老家浙江淳安的特色炒面。 

  温馨的时光,引得友人提议,要不要把这种形式常态化,大家一拍即合。“加上胡老夫妇,一共七人,不如就叫‘七友茶会’吧。” 

  七友茶会一开始,便是14年未曾间断。“除了冬夏各有两个月出行不便,其他8个月,我们每月聚一次。” 

  起初几年是轮流到各家聚,边喝茶边聊天。而后,有企业、茶馆邀请他们去喝茶。“老茶人,就是要发挥余热嘛。”一时间,7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席间侃侃而谈,成为了会场的一道风景。在茶楼湖畔居,他们为观众上课培训,讲茶叶历史、基本知识;在一家茶企,他们连续4年为其盲评4个茶叶品种的色香味形,认真地对比、分析后,没想到,七友还“品”出一篇论文来…… 

  一晃儿,到今年6月,茶会已是100次。“每次茶会我们都做记录,有时间、地点、主持人、主题等。前40次由胡老记录,后60次是我来。”刘祖生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打算见好就收,把这第100次茶会作为收尾,从此便不再举办了。”没想到,这也几乎成为胡老一生中最后一次茶会。 

  那天茶会,来了不少人。老人们选在了最常去的“你我茶燕”茶馆。“这场茶会别有意义,它虽是我们七友茶会的最后一场,却也变成了传香茶会,成为了七七茶友会的第一场。”原来茶馆主是刘祖生所带的浙江大学茶学系1977级学生,她见几位老人因茶聚在一起,十几年来谈笑风生,心生羡慕,于是组织当年的同班同学,决定将茶会延续下去。 

  当天,在茶馆举办仪式时,胡老已经身体不适,未能到达现场。下午,众人便将茶会转移到胡老家,热闹的现场中,七友合影留念,记录下了珍贵的一刻。 

  七友茶会,始于胡老家,终于胡老家,至此画上了句号。 

  7月份,胡老入院治疗,4个月后,溘然离世。七友,从此少一人。 

  “我们最后一个电话仍在谈茶” 

  “3月春茶开采时,胡先生打来电话,还在询问今年茶叶的质量情况。”浙江省农业厅研究员罗列万没想到,这是师徒二人间的最后一通电话,且内容仍是茶。 

  胡老是罗列万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位导师,他的培育和教诲,在罗列万心中,已经完全胜过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和细致。“他始终都是那样和蔼慈祥,没有一点领导架子。” 

  1986年,刚工作不久的罗列万要下基层劳动,胡老将他送到茶乡,一路不忘叮嘱:要做好茶园管理,也要积极参加茶农的炒制实践,和茶农建立好关系。还格外要求他每月写一次蹲点报告,而后又指导他撰写茶农协会可行性的报告。 

  “工作30多年以来,我学到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都是从恩师那里打的底子,并且一直受用到今天。”罗列万回忆,他跟从胡老在职学习虽然只有5年,但教育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胡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茶叶专家,他的同学大多位居高职,但他从不主动提及与他们的关系,更从未听到过名利攀比!工作时,他一心为公,连平日接待基层来的同志,也都是用自己20%稿费积攒的‘小公家’来支付;在他主持的多项成果获奖证书和多部茶叶培训教材中都是只有完成单位,几乎没看到过他个人的名字!先生退休时的职称是高级农艺师,但他从未提过‘如果推迟一年也能评上推广研究员’之类的话语。退休20多年更是从未向单位提过要求,哪怕最后一次告别,也要亲自留下遗言,‘不要仪式、一切从简!’” 

  罗列万与恩师相处近25年,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胡先生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告诫我要不断学习、进取。退休后,他仍在关注茶叶发展,也会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对我们多番叮嘱。” 

  罗列万回忆说:“他的声音总是那样清脆,讲话总是那样慢条斯理,真令人难忘!他的精神,我们永远要学习!” 

  一生许茶茶香永存 

  “胡老是浙江茶业的有功之臣!” 

  “胡老为新中国茶业恢复发展奋斗了一生!” 

  …… 

  朋友圈内,茶界人士的感怀,不绝于耳。 

  “胡老是对浙江省茶叶作出巨大贡献的老茶人。”刘祖生说,从1951年,胡老从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毕业后,历任浙江省绍兴、宁波地区茶叶指导所技术员,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茶叶科技术员、副科长,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茶叶科科长。 

  “作为省农业厅的高级农艺师,他一直主持茶叶工作,分管负责生产、技术、管理等。” 

  解放初期,浙江省茶叶生产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其在全国的排名仅在第六七位。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浙江省一度位居全国榜首。“这样的改变,胡老功不可没。” 

  胡老首先开始在浙江省大面积地推广建设现代化茶园。“过去茶园产量低,茶叶种植都是一丛一丛的,种得比较分散,且茶园里还有其他作物。”在胡老的推动下,粮食作物退出茶园,园内进行大面积地条栽密植,单产得到了成倍提高。 

  有茶园,少不了有好种子,推广良种势在必行。胡老不仅在对省内的优良品种鸠坑种等进行大力推广,还到省外“取经”。他组织技术人员到另一茶主产区福建考察,将福鼎大白引种浙江,还学习了扦插等无性繁殖技术,在浙江省办了一期又一期的培训班,将技术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制茶机械化也在进行时,胡老大力推动手工制茶向机械制茶转变。“由于茶农的手法和制茶水平不同,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机械制茶不仅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也保证了制茶的稳定性。” 

  这期间,刘祖生经常看到胡坪下乡向茶农推广经验,为绿茶初制机械化做了大量工作。“这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一直进行了几十年,起初的阻碍可想而知,但即使这样,胡老还是不遗余力地,掀起了以揉捻机、杀青机应用为代表的茶叶加工第一次革命。”刘祖生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浙江省又率先开始了恢复历史名茶,创制新名茶的热潮,茶叶效益提高了几十倍。“原来茶叶几乎全部由国家收购出口,内销市场很小。改革开放以后,西湖龙井、径山茶等成规模地开始恢复,名优茶的总产值占到了茶叶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为了推动名优茶生产,刘祖生和胡老这对老搭档,通过茶叶学会组织了浙江省首届斗茶会,吸引了60多个单位参加。 

  岁月如梭,85岁的刘祖生如数家珍地讲述着胡老的过往。“胡老一生许茶,真正践行着茶人的精神和品格,我们忘不了这位老大哥,也不会忘记他为茶不遗余力地作出的一切贡献!” 

责任编辑:伊拉娜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