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蔓玫:植物。绘画。写作。一株蔓迹生长的玫瑰。

发稿时间:2016-12-02 14:28:00 来源: 中国环境报

  陌上花开,缓缓归
  ——蔓玫和她的植物插画 

  蔓玫 知乎网植物领域最佳作者,DK花园系列丛书翻译,出版有《草木集》、《节气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等图书 

  “植物。绘画。写作。一株蔓迹生长的玫瑰。” 

  “90后”植物达人蔓玫这样在豆瓣网上介绍自己。 

  玫瑰是她喜爱了多年的花,美丽、富有内涵,而且多刺,既坚强又痛苦;而“蔓性”则意味着更多的自由与更旺盛的生长力,支撑人从黑暗中来,却向光明中去。 

  这是她生命的一个注解,更是一份寄托。蔓玫用几支彩色铅笔、一个速写本,成了植物插画界里的“女神”。很多人都称呼她是“花仙子”:像是一个孩子,从指缝里窥视着世界,用细腻的笔触临摹植物,在草木中看到性情,也找回自己。 

  蔓玫曾在黑暗的深渊里苦候多年,直到花香破晓。很长一段时间,她饱受抑郁折磨,拖到医院,医生再三鉴定后说“她能活到现在,算是个奇迹了”。如今直面过去,蔓玫说,好在,在那段寸草不生的岁月里,是对植物的爱让她在尘埃里依然没有放弃。 

  凭着从小打下的素描、水粉、写意中国画的绘画基础,蔓玫开始在病床上画自己喜欢的衣服、一日三餐吃的东西、甜蜜或悲伤的梦,但更多的还是路上看到的寻常植物。“我感觉到自己更加真切地活着。这些看似无力的小小花朵,无论美与丑、甘甜还是苦涩——它们可以伸出蜿蜒的根,把魔鬼的能量一点点消解、感化。” 

  桃红,李白。堇菜玲珑,海棠春睡。将玉兰涂抹成明亮颜色,让棣棠开成路边的阳光。可以说,植物与自然是蔓玫最亲近的伙伴,没有芥蒂,随时随地给她灵感与抚慰。病愈出院后,她依旧“调戏”花草,并在《诗经》、《红楼梦》、《本草纲目》、《芥子园画谱》及古代诗词中寻找它们的倩影。 

  但要想真正做到对植物进行科学绘画,就必须把科学严谨性与艺术美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绘画者掌握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不能随意创造花的样子、颜色和叶子的形状。因此,读大学时,蔓玫选择了植物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时仍不改初心。 

  为了观察不同物种、分析亲缘关系、培育新品种,蔓玫上山下田,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与数据积累,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她笔下的花草温婉、多情,但进行花艺设计与绘画时,不会因为一味追求美感和情感的表达而顾此失彼,做出有悖于科学常理或实际操作的创作。 

  实际上,她所坚持的科学、严谨的绘画艺术创作,在国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植物科学绘画(Botanical illustration)。《玫瑰圣经》的作者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 Redouté)就是一位植物科学绘画的大师,由于画作极富风韵美感,却又本质真实,公众把他定义为“画家”。蔓玫敬仰于他们的笔触,每个季节,她都会去植物园、郊外走走停停,看植物在不同时段里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寻找灵感。她出版的《草木集》、《节气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她所做的,便是选几个合适的构图,用画笔还原并稍作润色调整,尽可能还原植物的本来面貌。 

  这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浓淡相宜的配色中,看似随意的线条勾勒出植物的妖娆与宁静。在国人眼里,花历来是有灵、有情之物,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丝,能寄以心曲。蔓玫视之为友,与它们惺惺相惜。“植物落在眼里,往往叫我想起形形色色的人。”一花一人一形态,蔓玫利用水彩的清透、灵动与嬗变,赋予茉莉小家碧玉,赋予桑树潇洒旷达。 

  “我们不会因为一朵花盛开就升职加薪,但它仍能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美的享受。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城市中,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都依托于完善的工业化系统,在冬天一样可吃到夏天的西瓜,在黑夜一样可光明热闹如白昼。但只要我们尚未从动物性的肉体凡胎中剥离,我们就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仍然需要遵从我们作为自然之子的生物属性,自然仍然可带给我们最原始的影响和触动。”蔓玫说。她会继续林间漫步、素手理枝,一直画下去,“如果有人愿意来看,那就更好了”。(王梓涵) 
  陌上花开,缓缓归
  ——蔓玫和她的植物插画 

责任编辑:伊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