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朱扬华:“朴”文化点亮海岛学校

发稿时间:2016-12-01 09:45:4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朱扬华和学生们共读一本书。 本文作者 供图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格雷琴·摩根博士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衍纸作品,名叫“百岛海底世界”,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城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城关一小)的校长朱扬华赠送给她的。这幅作品由城关一小的师生制作,刻画着洞头区特有的海洋生物与海底生态,造型灵动,栩栩如生,格雷琴·摩根对此十分珍视。

  文艺校长寻“朴”根

  城关一小,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海岛小学。2015年7月,朱扬华成为第九任校长。

  初来乍到的她,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是,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的平均年龄约45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缺少些激情。而全校师生则觉得他们的新校长温文尔雅,有点文艺范。

  “学校再小,也要有办大格局教育的意识和视野。因为孩子就是希望,跟他出生在城市、农村或者海岛无关。”朱扬华说。

  于是,这位30岁出头的年轻校长,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办学的根基。从白迭村的“第一批拓荒者”到九亩区的“宋元煮盐人”,从南塘围塘的“筑家人”到小三盘军营的“守岛人”……在先人的行迹和智慧中,朱扬华抓住了“朴”这个字。

  朱扬华的诠释是:“朴”不仅包含大道、大美的思想意蕴,反映了海岛师生朴素真美的品格,而且还将学校的前身——双朴中心小学囊括其中,并且对所在的地域小朴、大朴、双朴都有一定的包容意义。

  她以“朴”为主题,率先对略显破旧的校园进行妆点。校门口放置了“正身”和“寻根”两堵玉色浮雕墙,一边是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另一边则刻着先民出海、劳作、筑家的生动场面,每幅影像都将海岛的历史告知给每一个走进校园的洞头人。

  校园内矗立着一座“朴舟”船型雕塑,面朝正东方,意指向东方日出之处行礼,谦虚谨慎,勤奋不懈。再往前探幽,可见琴房路、弈棋径、悦书坊、如画壁,“琴棋书画”的风景渐次铺开。

  这些都是朱扬华精心布置的,随处可见她的巧思。“校园文化不是虚幻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老师和学生身处其中,时间长了自然就能产生共鸣,那是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的体现。”朱扬华说。

  在202班,记者看到,班里栽种着一盆小朴树,由学生每天轮流照看。班主任邱桂芳剪得一手好纸花,教室内点缀着她和学生的剪纸作品。“对校长提出的朴文化,我们班的理解是,清新自然,贴近生活,所以进行了个性化的布置,孩子们很喜欢。”邱桂芳说。

  现在,几乎每个班都有了跟“朴”相关的主题。朱扬华欣慰地对记者说,她看到了一种校园精神正在焕发。

  “朴真”课程返璞归真

  “光有物化环境还不够,我们需要在课程建设中找到核心竞争力。”在朱扬华的牵头下,城关一小构建了“朴真”课程体系。

  按照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城关一小对应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分别提出了“朴正”课程和“朴美”课程。

  “朴正”课程要求各个班级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不得挪用、占有。为此,朱扬华亲自带队不定期进行巡查,期末还要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执行情况进行打分。

  “朴美”课程则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比起城市学校,农村的课程资源和开发能力明显偏弱,但朱扬华的破题之术是:找准特色,打出一口深井。

  了解到学校教师林晶深谙衍纸技艺,朱扬华多次找她谈话,尽力帮助她开发课程。在学校支持下,林晶从简单地做书签,到难一点的画作,再到大型的主题创作,将衍纸的技艺和课程提高了几个档次。现在已经有6位教师跟她一起创作和开发,送给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格雷琴·摩根的作品就出自他们之手。

  林晶的成果,更加坚定了朱扬华的决心:海岛的特色就是生态,所以朴美课程的本原是要回归生态美学。在她的指导下,原木课程和园艺课程也相继面世。海岛的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美的事物可以去探寻和表达。不仅如此,学校的特色课程还吸引到了社会的目光。据悉,当地环保局正和学校协商设立一个生态基地,共同研发环保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打磨,“朴美”课程已经形成了“朴枝”“朴干”“朴叶”“朴花”“朴果”五大系列。“这寓意着,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得到滋养,最后成长为一棵大树。”朱扬华憧憬道。

  “朴学讲坛”品出文化滋味

  在学校的一年多时间,朱扬华留给教师的印象是:朴秀、勤勉。每天早上7点钟,她总是在校门口,与每一位学生、家长问好。这看似平常的举动,源于朱扬华的一个校园小插曲。

  某个雨天,朱扬华忘了带伞,只得用围巾遮雨。“校长老师,我给你打伞。”一看是六年级的小南,边打伞边对着她笑着。笑容是阴雨天的一抹亮色,朱扬华至今记在心中。

  从此,朱扬华留意起校园里的最美故事和瞬间,并设法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老师们分享,最终她把目光落在了教师例会上。“过去教师例会都是布置工作,有时还有人发发牢骚。但我想作出改变,让老师们在这个集体场合感受满满的正能量。”朱扬华说。

  于是,她把教师例会改成了“朴学讲坛”,让每个人说文化、品文化。起初老师们不敢上台,她就接连讲了一个星期做示范。在她的带动下,老师们也开始用感恩、乐观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生病时学生递来的一包板蓝根,天冷时同事送来的一个热水袋,退步时老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和包容的微笑后所产生的教育能量……

  “孩子的心是金子做的,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光亮。谢谢你们让我的生命又增加了几许厚重!”有22年教龄的唐玉丽感慨不已。

  文化,点亮了学校成长的路。自朱扬华来到这所学校后,校园里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采访中,记得城关一小204班的一名孩子说道:“朱校长来了,我们这里就变美了!”(记者 蒋亦丰)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