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李峰:深海蛟龙

发稿时间:2016-11-30 09:10:00 来源: 解放军报

  海军潜水员有个响亮的别称——深海“蛟龙”!

  2016年夏,太平洋夏威夷水域的海底,有一场多国“蛟龙”的大会战。李峰,中国潜水分队首席潜水员,在这场较量中,展示了不一样的“中国功夫”。

  潜水员在水下的较量,并不像影视片中表演的那样,要么匕首见红,要么激烈扭打。多数时候,它是平静表象下的另一种惊心动魄。

  李峰至今清晰地记得,去年那次120米深度大规模水下作业时的情形。120米,40层楼的高度,光水压增加量就超过12个标准大气压。

  李峰在那次任务中的角色也是“首席”。首席,意味着面对这个从未挑战过的深度,要“下头水”。“下头水”的潜水员既要像侦察员一样,侦察水下环境;又要像试飞员一样,试验潜水装备的真实反应。

  “下潜深度超过100米后,也许时间真的会变慢。”李峰说,潜水手表上的时间读数每跳动一秒,都仿佛熬过了很久。深度还在一米一米地增加,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

  突然间,李峰感觉到仿佛有一股异样的水流从身旁窜过,隐约听到“吱吱”的声响。深水环境中,高度紧张中的人很容易出现幻觉,能否战胜内心的惊慌与恐惧,驾驭自身、驾驭任务,是一名潜水员出色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次“下头水”,李峰收获很大。他战胜了自己,也带领数十名年轻潜水员突破极限,出色完成了任务。

  在夏威夷的海底,李峰同样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水下联合打捞,本是潜水员的基本功。可是,在国内,为了让打捞工作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精准,通常采用水下捆绑、吊机起吊的方法。这也是李峰掌握最娴熟的一种方法。

  这一次,李峰所要使用的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一种方法——使用浮力提升袋打捞。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打捞成本低,可是对潜水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选择位置及固定方法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打捞作业失败。

  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仅有的适应性训练,熟练掌握一种全新的打捞作业方法,并在即将展开的实战背景下与外军联合打捞作业中指挥潜水作业。这一切,仿佛是在故意考验这个年轻中国军人在快速学习上的“真功夫”。

  “绝不能让外军把我军潜水员看扁了!”李峰暗下决心。

  李峰找来各种资料,争分夺秒地学习浮力打捞袋的使用方法、操作要点,研究使用这种方法打捞物品,会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又该怎样应对。在水下适应性训练时,李峰细致而认真,不但实际验证学到的新知识,还把理论学习中划下的问号一一拉直。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中,他又阅读了《北约援潜救生手册》《美军潜水作业手册》等书籍,熟悉外军作业流程,为指挥潜水作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飓风刚过,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汹涌。中、美、澳三国海军潜水分队联合水下作业正在进行。

  水底的能见度不错,但暗流的速度很大。携带着浮力袋,无论是移动还是捆绑,都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李峰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作业任务,还要根据水下情况用英语指挥作业。

  “这次打捞作业的难度很大,又是李峰运用新技能的第一次实战。”中国潜水分队的队员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集装箱在浮力袋的牵引下被成功打捞出水!那一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美国潜水士官长称,“李峰是我见过最棒的一个!”作为观察员的加拿大潜水分队领队也称赞李峰“非常专业”。

  真正的高手,每一次切磋都能从对手身上学到新本事。这次夏威夷之行,李峰可谓收获不小。

  “外方压铅是以粘贴方式附在潜水背心外侧,便于潜水员紧急状态下解脱出水……”李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他见到的各种细节。演习结束后,李峰和海军专家们一起研究拟制了《自携式潜水作业标准程序》《管供式潜水作业标准程序》等10余份规范性文件。

  心声

  只身敢与海争锋

  李 峰

  “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是海军潜水员的信条,更是我的誓言。怕死不当潜水员,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无论是湍急江河,还是汪洋深海,我都义无反顾。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