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艺”杨彦民:坚持6年为老人“一元理发”
发稿时间:2016-11-22 09:23:45 来源: 新京报
11月18日,大兴,公益理发师杨彦民在理发店里整理自己的发型。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姓名:杨彦民
年龄:44岁
社区:兴华社区
事迹:坚持6年为社区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并在店面里竖起“关爱老人、一元理发”的公益招牌。
榜样说:感谢老年人对我们这么多年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会的是个手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你们提供服务是应该的。方便你们,也快乐了自己。
黄色衬衣外面套着黑色马甲,西装裤下的黑色皮鞋锃亮,长发扎成个小辫,下巴处留着一撇胡子:初见打扮时尚的理发造型师杨凡,很难和免费为老人上门理发的公益人联系起来。
这位44岁的理发店老板,已加入街道志愿服务团队6年,老人们多已忘记他的真名杨彦民,只记住了“杨凡”这位充满活力的志愿者。
他“利用自己的一门手艺”,为社区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此外,他还在自己的店面里,竖起了“关爱老人、一元理发”的公益招牌。
6年来,不断有志愿者离开团队,杨凡却坚持了下来。如今,他服务的老年人已近万人次。团队创办者宋薛宣评价,“在他眼里,为这些老人理发,就像在服务自己的父母。”
“收一元只是象征性的”
11月17日,周四。上午7点多,天刚放亮,送完孩子上学的杨凡,直接赶回理发店。
几位老人站在店外,或聊天,或独自等待,张望着店面玻璃上“关爱老人、一元理发”的招牌。招牌上注明:凡60岁以上老人,每周二、周四上午9:30—11:30可享受服务。
知道这些老人是前来理发的,杨凡赶紧开门收拾店面,把他们迎进来。坐在靠近窗边的竹椅上,一位约70岁的老太太笑着打招呼,“杨凡,上次你给我剪完头发,别人都夸好看。”
距离正式上班还有两个小时,杨凡看对方着急,赶忙给老人披上围布,拿出剪刀推子。一阵咔嚓咔嚓声,10多分钟后,剪好完工,老人满意地照了照镜子,拿出一元纸币,放在台面上。
“收一元只是象征性的,免费的话老人难免会觉得不好意思来,心里有负担。”杨凡说。
9时许,更多老人陆续赶来店里。为老人理发的杨凡忙不过来,店里其他师傅都搭手帮忙。
杨凡介绍,夏季天好的时候,天刚亮就会有很多老人赶来,在店门口排起长队。“很多老人怕来晚了排不上,但有时就算过了11点半,我们也会尽量满足远地赶来的老人。”
来的多是附近小区的老人,从远处赶来的也不少。店员何健国还记得,一位老爷爷清早从天通苑辗转坐几个小时公交车,赶到位于大兴的这家店。“口口相传吧,有的老人也不为图便宜,就是习惯了,信任他。”
人多的时候,店里一上午能接待20多位老人。椅子不够了,店员理发时坐的靠背凳子,都会拿出来给老人坐。尽管如此,屋里还是乌泱泱站满了人。
店员拿提成工作,刚开始时,有店员不理解,也不太情愿帮忙。“我还劝过他,店里人太多行动不便,影响生意。”何健国回忆,但杨凡很坚持,“他说,一周就服务两次,家里都有老人,这是献爱心。”
“有手艺就该利用起来”
杨凡说,刚开始自己并不了解“志愿者”三个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但既然自己的一门手艺可以派上用场,就该利用起来,尽可能为需要的人服务。
与志愿工作结缘,来源于一次偶然。
2010年,杨凡家中的门锁坏了,打电话叫来了熟识的修锁师傅宋薛宣。“我那会儿正筹备一个进社区扶老的志愿者团队,刚好缺一个理发师,就一边修锁,一边和他聊,劝他加入。”宋师傅说道。
两天后,杨凡再次给宋薛宣打电话,“没问题,我加入。”
“我提醒过他,理发工作本来就很忙,老人的需求也多,加入后得用心服务,肯定会占用时间,影响收入”。宋薛宣很感慨“没有看错人”。
2011年7月,团队正式取名大兴区清源街道志愿服务协会,每月18日上午会走进社区。清源街道有30多个社区,有时,他们会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开展工作。但更多时候,就在小区寻处空地,摆上桌椅进行活动。
“社区空地大多没有树阴,夏天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次晒得一头汗;冬天一起风,碎头发吹得杨凡满脸。”宋薛宣很心疼。
志愿活动包括为老人免费配钥匙修锁、缝纫衣服、提供法律咨询、医疗咨询等,每次都是免费理发需求者最多,杨凡的椅子前也总是排起长队。常常活动时间截止了,还有排在队尾的老人理不上发。
这些老人怎么办?杨凡很苦恼。
“正好看到《新京报》报道‘一元理发’的事情,我也就在店里设了个牌子,本意是提醒没有排上队的老人,可以来店里理发。后来知道的老人越来越多,这个牌子就固定下来,再没有中断过。”杨凡笑着说。
“理发是对母亲的弥补”
杨凡也会带上剪刀推子,为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免费理发服务。
“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独自带着智障儿子,不能带着出门理发”。杨凡说,每隔几个月,自己就会上门,给二人理发。
老人家中很乱,屋里堆满了各种杂物废品,杨凡收拾出可容两人的位置为其理发。“老太太每次都要求剃光头,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不来,俩人的头发就会一直长着不理。”
每逢节日,居委会打电话给他,提前联系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每次理发完,杨凡会留10多分钟,“老人大多很孤独,需要陪伴,陪着聊聊天。”
有时,家属也会推着轮椅,带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到店面找杨凡理发。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病老人,坐下后浑身发抖,头也不受控制地两边摆动。“越要剪发,老人越是紧张,头就动得越厉害,拿剪刀就很危险。”杨凡说,自己只能叫上店员一起扶着老人,再用推子小心为其理发,通常要花费两倍时间,“没办法,安全最重要。”
日子久了,很多老人和杨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中秋节,会有老人来店里给他送月饼;夏天,他能尝到老人切好的西瓜;店还没营业的时候,甚至有老人早早来店面帮着打扫干净……
杨凡很感动,外出打工以来,他很少回家。在这些老人身上,他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5年10月,东北老家,杨凡的母亲去世,他没能赶到现场,心中满是愧疚。
有时,看着老人坐在凳子前,他会突然发愣,好像面前的就是母亲。“只要这个店还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这似乎是一种对母亲的弥补,也是对老人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大家问】
问:一般会为老人剪什么样的发型?
答:老人和年轻人不同,没有太多的要求,也不需要多好看的花样。只需要拿着剪刀和推子,给他们剪短就行,十多分钟可以理完。一般都是说,“给我剪得利落点”。偶尔也会有老人要求吹个造型出来,但这是少数;虽然是一元理发,我们都会很用心去剪,绝不能敷衍。
问:店里来这么多“一元理发”老人,生意肯定受影响,店员们支持吗?
答:刚开始是有店员反对的,他们不太理解我的行为,觉得给老人理发又不挣钱,人多的时候店里面都被占得满满的,行动都不方便,影响生意。我经常劝说,这都是献爱心,咱家里都有老人,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变老。后来,他们渐渐都开始支持,有时候会主动为老人服务。
问:理发本来就忙,又长时间忙公益,有时间陪家人吗?
答:自从来北京打工,我就很少回老家;现在开店工作,不像上班族有固定周末,很少会有休息的时间。妻子很支持我的工作,两个孩子,一个在河北读中学,她对我做公益引以为傲。填写父亲工作时,她都会骄傲地说,我爸爸不仅是理发师,还是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儿子现在还小,每天我都会先送他上学,然后就直接来店里工作直到晚上,陪家人的时间还是有限。(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