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周友田:在传统文化里激情奔走

发稿时间:2016-11-03 00:00:00 来源: 人民铁道网

  周友田在练拳

 

  周友田在创作中

  周友田,笔名白韭,南昌铁路局宜春车务段萍乡俱乐部工会干部,1963年生人。1985年从南昌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他在萍乡车辆车间干了整整十年车辆钳工。

  周友田酷爱书法,他的父亲和哥哥字都写得极好,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爱在砚田里耕耘。他读小学时就帮人用毛笔抄各种书,以赚取些许润笔之资贴补家用。所抄书籍内容芜杂,举凡星相、“老庄”、诗词无所不包,也正是从这时起,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渐渐发芽,卓然有相,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抄书的字只能说工整而已,与书法艺术暌隔千里,倘若没有日后因缘,周友田也只能止步于抄书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南昌读书时,有幸结识江西省著名书法篆刻家萧高洪。萧高洪颇赏识周友田的灵气,开始悉心点拨他的书法。在汉学传统文化里,书法与篆刻从来一体,精篆刻者必然涉猎书法,萧高洪顺势将周友田带入篆刻之门。周友田学习刻苦,要练篆刻,必先熟记篆字,他利用学校中午休息时间,每天牢记15个篆字,用了整整半年时间,《说文解字》里的篆字被他“刻”在脑子里,使他在治秦印、汉印时驾轻就熟。几年苦练,周友田书法、篆刻技法迅速提高,1993年,他的篆刻作品润笔就达到10元一字,而当时他的工资不过才两三百元。1991年,得萧高洪力荐,周友田拜中国书法家协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张鑫为师。得到张先生悉心指授,周友田书法技艺再上层峦。周友田书法诸体皆精,尤工行书,他的行书以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为本,兼采众名家之长,形神兼备。他的成绩也得到了肯定,1990年,26岁的他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5年,周友田又开始了人生中的再一次长跑。那一年,他偶然读到一本清末戊戌运动重要人物、诗人、学者文廷式的诗集,顿时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发现文氏诗集居然无一处注解。他下决心要为文廷式诗集作注,因为文氏是《辞海》中收录的萍乡两位名人之一,而周友田也是萍乡人。

  为古诗集作注,谈何容易!首先是要收集文廷式诗词和各种资料。他发动了他的学生、朋友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收集文廷式资料。这还不算难的,要给诗词作注,自己必须是古诗词行家,必须有厚实的文言文底子。他开始坚持写诗,坚持学习各种历史典籍,不懂就向行家请教,经常与内行交流。一年年过去,周友田的青丝熬成了白发;勤奋和天分,让周友田的激情化作了学识。8年过去,他记录下17本笔记,并为文廷式344首诗词作注。 2005年,《文廷式诗词选注》终于出版,获得萍乡文艺界、文氏后人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他打算再花10年时间进一步增删改定。以文廷式诗词为筏,周友田的古体诗愈加精进,《韭园诗词初集》顺利出版。

  在为文廷式诗词作注过程中,周友田还碰到一个障碍:文氏对禅学颇有研究,而当时的周友田对禅学鲜有接触,同时他还了解到萍乡杨岐山杨岐寺是宋代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一。2005年,他开始涉足禅学,认真研究禅学和杨岐宗,参禅悟道,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书稿。因为勤奋,2012年周友田所著《杨岐禅宗文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周友田打小就对中国传统武术怀有浓厚兴趣,他先后拜师学会了外家拳和太极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得身强体健,双目炯炯。虽年过五旬,他看来却不过四十左右年纪。有人恳求他露一手,他便扎个门户,胳膊圈转,身子随意一抖,让人顿觉真气故荡。练武对写字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作用,习武之人劲贯于臂,臂达于指,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其书法更见功力。

  为了做自己爱好的这些事,周友田利用了所有业余时间。萍乡当地人情味儿重,民间礼数繁多,请客随礼吃饭喝酒占用了太多精力和时间。周友田为了把时间节省出来,结婚时做通了母亲工作,只摆了4桌酒自家人热闹热闹。他知道,只要摆10桌酒,那一年到头就有吃不完的人情宴。

  周友田年过半百,书法、篆刻日臻化境,艺业有成。他说,他的目标是活到90岁,再努力学习三四十年,也许那时才真能做出些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本文图片由王阳峰提供)

责任编辑:秦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