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煎药师:汗“蒸”功夫里熬出良药

发稿时间:2016-08-28 09:30: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全年置身45°C的煎药室,与炉火、蒸汽为伴;为防烫伤,再热的天气也要全副武装,起湿疹和痱子是常有的事……

  汗“蒸”功夫里熬出良药

  通风处的温度计,指针定格向45°C。 张梦彤 摄

  每天和小锅煎药的40口火眼为伴。 徐珊 摄

  虽然已经立秋,但天气的炎热感依然不减。在这样的桑拿天里和炉火、蒸汽打交道是怎样一种感觉?煎药师就是这样一种职业,这个传统工种并不为人熟知。从事这项工种的劳动者,一年四季都要忍受高温高湿环境带来的不适。尤其是在每年的炎热天气里,他们体验着双重炙热的烘烤。从某种意义上说,为病患熬良药,是另类的“救死扶伤”。8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北京中医医院探访煎药师的生活。

  全年45°C的桑拿模式

  在35°C的大热天奔走,一走进北京中医医院的门诊煎药室,就被热浪包裹了起来。屋顶上电扇的扇叶呼呼地转着,却好像只是一个摆设一般。

  “是不是觉得很热啊?”见记者进来,药剂师白燕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快步迎了上来。

  “这里头真热啊!”记者忍不住地感慨。

  “我在里面感觉还行,你再看看小超他们。”在白燕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个正在调试机器的小伙子。豆粒大的汗珠,挂满一脸,一滴滴地直往下掉,额头上密密麻麻地挂了一串。

  记者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进门右侧的窗户边,在一处通风较好的台子上摆放着一个挂钟大小的温度计,指针定格向45°C。

  “我们这有55台机器,煎药的一共15个人,调剂师和窗口工作人员加起来一共30多个人。”说话爽朗的白燕,显得十分干练。她告诉记者,自己1987年就来北京市中医医院工作了,从2010年开始在煎药室工作。“6月到9月的煎药室最难耐了。由于工作环境高温高热,我们都不敢招用年龄大的、有高血压的工人。”

  “这么热,咱们这不能安装空调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白燕忍不住笑,说:“煎熬环境特殊,散热强度大。热气一出来,空调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她看来,如果能装一个大功率散热设备也许会下降几度,但这几度根本不能起什么作用。“我刚来那会,一天的药量也就三四百份;现在一天,随便也要八九百份。”她打趣道,每天为保证病人上午交方子,下午取药,他们忙得脚不着地,没心思琢磨热不热的问题。

  “今年格外热,医院特地每天为我们提供矿泉水、西瓜和冰棍。怕师傅中暑,每个人都发人丹和藿香正气水,一不对劲,就赶快休息。”白燕告诉记者,从早晨上班到记者采访的时候,三个小时自己已经喝完两瓶矿泉水了。“我一天至少要喝六瓶。”扛着药包侧着身正在经过的李师傅高声补了一句。

  来自东北的陈师傅在煎药室已经干满了五个年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来,自己差点想打退堂鼓。“辛苦无所谓,就是太热。一年四季,只要进这屋,就跟进了桑拿房似的。为了安全操作,还得穿长马褂,打进这屋,白褂子就没干过。”一转身,记者碰到了他湿湿的后背。

  “屋子里面到处都是大锅。一次最少煎5服,最多的时候有30服。根据医生的处方,加水用量不同,每个包不一样,有些好几十斤。”白燕告诉记者,一般说来皮科、肿瘤科开的方子药量大、分量沉。在这样的高温下,搬一包走个来回,年轻小伙也得停下来喘粗气。

  多热都必须全副武装

  正说着,“吱吱吱……”不远处一台正在运作的煎药机持续往外喷射一股白色蒸汽。

  “那是压力太大了,正手动阀排气呢。”见记者好奇,白燕解释说,煎煮一服药,一般控制在4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有些药煎煮时间不够,还不能出,但缸内的压力却升上去了。超过1个压力(0.1帕)就需要排气,两个压力(0.2帕)就比较危险了。“和家里的压力锅是一个原理。”她说之所以室内温度这么高,“热排气”也做了不少“贡献”。

  在一台显示缸内温度116°C的机器前,白燕轻轻一拨,伴随着“吱吱吱”的响声,一股热气迅速往外蹿。“这热气,还挺危险啊!”“那可不!在我们这工作,热并不可怕,最怕的是烫。”“你看,这锅只要手碰到,轻则一片红,药液沾上就会迅速起一个大泡。”她一边指着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煎药机一边说。

  “为了防止烫伤,煎药师上班都穿长袖。大热天,也不能穿凉鞋。”白燕说,在煎药室工作难免被烫,但还是要尽量做好防护,每个细节都很重要。“管子排出来的药液超过100°C高温,压力大,会喷溅。药液都是通过上管往包装机里注入,剩余药液则需要通过下管排出来。排液时,罐里还有压力的话,也会直接喷射到地面。如果反弹到脚上,一准被烫着。”

  白燕说,这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挺有学问。先关哪,先排哪,什么时候导液、开锅有一套流程不能搞乱。“如果输液管密闭性没处理好,上百度高温的液体喷溅,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我们从来没出过问题。”她说,正因为危险性高,所以要格外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按正确的操作规程不会出问题,即使像一周一清气阀门这样的小事也马虎不得,否则在高温环境下压力容器随时会出安全隐患。

  除了高温难耐和烫伤危险,在煎药室里,摸不着看不见的高浓度湿气也在不经意间给操作人员带来困扰。

  今年20岁出头的小伙程东,刚来煎药室工作不久。全身的皮疹已经缠上了这个小伙子。他撩起袖口,记者看到,白嫩的手臂上满是红点。“我这里还不算湿度大的。”他说,湿度最大的是做膏滋那屋。

  跨过几道门,走进去,记者看见一口一米直径的大锅敞开着,一阵阵的水蒸气往外飘。“现在还只是两个锅打开的状态,冬天四个锅同时打开,跟仙境似的。”许药师笑着介绍,由于制作膏滋要把汤药里多余的水分浓缩掉,形成半流体。这就意味着多余的水会挥发到空气里。“在这个40平方米的空间,一天里熬上几锅,会让人觉得憋闷。” 许药师说,刚开始真不习惯待在这里,有时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

  与40口火眼为伴

  和白燕的工作性质相似,药剂师吴毅欣工作的地点则在北京市中医院另一角的病房煎药室。与门诊煎药室的机器煎药不同,吴毅欣们每天的工作则是围着6排灶台的40口红彤彤的火眼转。

  没了机器煎药的高效,吴毅欣却对自己的工作颇为自豪。“我们只服务病情较重的住院病人。机器煎药,一锅至少煎五服。小锅煎药,基本是一服一煎,更适合住院病人的需求。”他说,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人,医生会调整方子。要根据方子的变化煎煮药,有的病人一天里喝的药都不同,这样的话大锅机器煎药就不行了。吴毅欣说,这就是用小锅煎药的原因。

  “每天围着敞口冒气的砂锅转,你们会不会身体变得好?”“那都是网上瞎传的。”他笑着告诉记者。

  走进摆满瓶瓶罐罐的煎药室,身高1.8米的徐建华,正在往小瓶里漏药。“我早7点上班,到下午4点。负责8个灶台,里面泡,外面煎,一天的量90多服吧,现在煎了60多服了。”他擦了一把汗,熟练地摆弄着砂锅。

  “我们煎药室负责给住院患者煎药,每天要熬制500多服,熬一份药至少要50分钟,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8点,不歇火,师傅们还忙得团团转。”吴毅欣介绍说,自己也在灶台一线干过三年,知道师傅们的辛苦。

  适当出汗对身体有好处,可过度出汗,则是对身体的消耗。吴毅欣指着走廊上的板凳说,这个工作需要长期站立,很容易造成静脉曲张。“但多半时间,都没有工夫坐下来。”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徐建华说,相比于工作的辛苦,他更怕出错!“我现在管着妇科、心血管科等六个科室的煎药。2014年6月刚来那会很紧张,就怕一失手弄错了。这是治病的药啊!”说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

  吴毅欣向记者介绍说,煎一服药才收3块钱,一开始就是这个收费标准,十几年来一直就没调过,但耗费的水、电、设备、人工成本远不止这些,所以煎药一直是在赔本赚吆喝,可因人因地因时调整方药是中医的特色,患者就冲这个来的,先辈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虽然辛苦了点,但病人吃到我们精心煎好的药,身体康复了,我们还是很自豪的。咱虽然不比医生直接治病,但也都是救死扶伤。”徐建华乐呵呵地说,话语之间,又一份热腾腾的汤药出锅了……(记者 黄康)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