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赵青山:服务村民17年,将贫穷村带成文明富裕村

发稿时间:2016-08-26 14:08:00 来源: 中国文明网

  在很多村民眼中,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到处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支持,让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他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让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他是北京密云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

  长达17年的连任,他没有去村民家中拉过一张票,但每次换届,他在全村选举中的支持率都在80%左右,而党内支持率也一定超过90%,秘诀何在?

  “如果一个书记把各项工作都做到位了,一切工作都从百姓角度出发,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赵青山说。

赵青山正伏案学习“两学一做”。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从藏着掖着到全程直播 正气赢信任

  北京密云东邵渠镇西邵渠村一共900多户村民,2000多口人。村子地处深山,经济相对落后,村里财务不公开,帐务管理混乱,村民怨气大,三天两头跑到区里上访告状。

  随着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程一年比一年多。以前,有的包工头为弄到工程,给村干部送“红包”,影响了党员干部形象。

  1999年11月,曾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和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赵青山,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给党员干部立了个规矩:“今后不准随意接受村民宴请,不能捞好处,要把精力集中在抓发展上、为村民服务上。谁违反了,别怪我不客气;我违反了,你们更甭客气!”

  赵青山提出,村里大小工程,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标的由党支部、村民代表会根据工程量大小,共同研究决定。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形成了制度。

  有一次,在村内街道硬化和美化工程招标中,包工头马某中标了。马某平时跟赵青山很要好,中标当晚他就来到赵青山家,拿出4万元钱放在桌子上,说:“这点儿小意思先拿着,等工程完了再结账,利润有你一份。以后在施工方面要多照顾……”赵青山当即就火了,严厉地批评对方:“你给我送钱,无非就是想在工程上偷工减料,堵我的嘴,门儿都没有!”随后,他又压住火气说:“咱俩关系虽然不错,但要讲原则,公事公办。”一席话说得马某心服口服,把钱收了回去。

  十几年来,西邵渠村修路铺路,建设村级托老助残所,改造村级卫生服务站……每年都有几项民心工程,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在赵青山的严格要求和表率作用影响下,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行为。

工作中的赵青山(中)。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财务不及时公开、帐务管理混乱的问题,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西邵渠村在全市率先通过运用集监督、指导、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无论是开村干部会还是村民代表会,通过会议室上方的一个摄像头,对会议进行全程直播,除党务工作实行全程纪实外,村务工作比如土地租赁、资产拍卖、重点工程发包等重大事项,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都实行全程记实。

  “以往,村干部开会总是藏着掖着,大部分村民难以知晓开的啥会。如今,坐在家里就能看直播。没有看直播的村民,会后到村委会村务全程纪实系统前,在显示屏上就能查询和观看村里大会小会的视频录像。”村民郝春霞说。

  “有了这套系统,录像录着,上级领导看着,全村百姓都瞅着呢,干事更得按规矩办,要不然咱们说话办事不硬气。”赵青山感触特别深。

  “晒会”“晒帐”,使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更规范,更加公开透明,也增强了党员和群众对两委班子的信任,晒出了村里的一片阳光。

  打造美丽富裕乡村 让荒坡变成花果山

  西邵渠村耕地面积5800亩,山地面积12018亩。过去,种玉米和果树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怎么才能尽快带领村民们富裕起来,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是赵青山上任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里地处山区,发展工业项目比较偏远,所以要想致富还得在农业上做文章,”经过走访,赵青山明白了村里贫穷的原因,“咱这地方缺水,种啥都得靠天吃饭,一年旱上那么十天八天的,一年的收入就算泡汤了,必须得解决水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赵青山开始奔波,跑遍了区里、镇里的农业部门、水利部门找项目寻求支持。通过多次联系,他最终从有关部门争取到了田间水利配套项目。有了项目,他又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上山下田,几个月的工夫,打了3眼机井出来,完成2000余亩的田间配套设施建设。这不但一下子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浇地种田更是水到渠成。“17年来,经我手打的机井就多达9眼,目前,全村吃水、浇地都没问题了。”赵青山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所有的艰辛。而在祖辈地处干旱的西邵渠村民心中,这是造福一方百姓乃至子孙后代的大事。

  水的问题解决了,赵青山马上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和群众会,目标只有一个:怎样发家致富。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但除了种粮、种果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早已胸有成竹的赵青山根据本村地多、土质好的优秀,说出了他的蓝图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民俗旅游。

  “行!我们相信你,只要你领着干,准成!”大家会上一致举手赞成。

赵青山(左二)正在田间指导种植工作。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有了大家的支持,赵青山心里更有底了。山沟建起设施园,荒坡变成花果山。通过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观光农业和民俗旅游逐步形成了全村增收的主导产业。2015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

  在赵青山主持下,村里还启动大规模环境整治,不仅路面硬化了,垃圾清理了,花墙也垒了起来,先进的电子眼以及路灯等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备。走在西邵渠村内,条条硬化路面干净宽阔,这在大多数农村十分少见。村民马淑荣说,她家有五亩地,大多数都在半山腰上。以前,每到收玉米的季节,她就要联合附近的村民一起,用石头和沙土填沟补路。现在,硬化路面修到了她家地头,未来20年都不用再自己补路了。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村里还建设了篮球场、老人健身园、棋牌室、数字影厅等。提到这些变化,村民都对赵青山和村两委班子竖起了大拇指。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让村民小事不出村

  2011年,为解决村民办事难的问题,看到镇里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赵青山就打算在村里也成立便民服务站,与镇便民服务中心对接,方便群众有些事情在村里就能代办。他的想法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2012年,西邵渠村便民服务站成立了。便民服务站共设6个窗口,有117项便民服务项目,一站式便民服务使百姓办事免去了奔波之苦,办事更加容易,大大降低了办事“成本”。

  “便民服务站里天天有人坐班,要办事,随时都可以来,不用专程坐车进城了。”村民冯德良说,以前去领养老金,他要坐车去5公里以外的镇上,来回至少一个小时时间,如果赶上银行人多排队,去取养老金就要花大半天的功夫。“现在好了,村里能解决的事情多了,我们办事也方便多了。”

赵青山(右一)走访村里老百姓,与村民、小朋友亲切聊天。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2014年,赵青山在原有便民服务站的基础上,将村级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便民服务等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全区率先建立了村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赵青山说:“建立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目的,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咋让老百姓省事我们就咋干!”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刚一建立,就有村民来反映问题,说公交卡充值非常麻烦,每次都要跑三四十里地到区里充值。接到这个反映,赵青山马上上报镇里,并通过找区里和市里的交管部门,几经协调,在村里安上了充值系统,“不仅是我们村的群众,连周边几个村的,只要遛弯儿的工夫,就能到我们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充值了。”村民说。

  目前,根据群众需求,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还增加了固话和手机缴费、养老金小额现金支取、电费代缴、燃气置换等项目,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即便是晚饭前发现燃气没有了,我们也不用着急,在村里换气很方便,绝不耽误做饭。”村民冯德良说。除此之外,村里的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托老所等都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赵青山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无论是便民服务站还是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空说一万句大话,不如为民实干一件小事,”说起自己做的这些事,赵青山心里美滋滋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追求,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

责任编辑:张泉(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