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办原主任林月婵 把真情和西海固紧紧绑在一起
发稿时间:2016-08-14 15:09:00 来源: 光明日报
今年是福建、宁夏开展对口帮扶工作20周年。闽宁协作20年来,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如今山绿了、路宽了,崭新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县县都有闽宁产业合作园……
至今,在固原市的街头巷尾,人们谈起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还时常念叨起一位“闽宁友好使者”——林月婵。这位福建省闽宁办原主任任该职10年里,40多次奔波宁夏,把真情和西海固紧紧绑在了一起。
大山女娃们的“林妈妈”
1996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在当年11月的第一次联席会议上,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宁夏究竟是什么样?扶贫工作如何开展?当时担任福建省闽宁办主任的林月婵决定带队先到宁夏走一趟。1997年3月,林月婵一行人抵达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林月婵被眼前荒芜贫瘠的景象震住了:“那里的学生根本没有教室,老师是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字来教学。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许多女娃子衣不遮体,还要帮着家里出去卖土豆。”看到这些勤劳质朴的山里女娃,她动起了让适龄女青年走出大山,到沿海地区赚钱学技术的念头。
然而,要想改变像大山一样执拗的山民们的观念,并非易事。为此,心细如丝的林月婵走村串户开导老乡,还搬来了自己的妹妹和侄女,一道来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同时,她主动牵线福建的企业,为女孩子们一个个找好工作岗位,谈好待遇,安排好生活。
终于,1997年3月中旬,西海固93名女孩挥泪告别父母,踏上了福建务工之路,成为山区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女青年。
1999年3月,这批走出大山的女青年回到故乡现身说法,讲述“林妈妈”和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此时的她们,已经变得充满自信。她们用勤劳的双手,赚到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钱。她们学电脑、学技术,像城市的同龄人一样憧憬五彩缤纷的未来。
此后,在林月婵和福建省闽宁办的帮助下,一批批来自宁夏的劳务大军进入福建。闽宁协作20年来,宁夏为福建有组织输出务工者2万多人,劳务收入近4亿元,帮助了当地许多家庭脱贫奔小康。
给贫困地区注入希望
西海固地区干旱缺水,当地老百姓对甘甜水极度渴望。“解决水的问题,是当地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林月婵这样说。为此,她提出在宁夏贫困地区实施“井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2000年6月26日,在福建扶贫干部的带领下,西海固的甘城乡打出了第一口井。这是一口深456米、每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出水的当天,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争相前来观看,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地村民们把这种机井水窖形象地称为“活命井”。林月婵介绍说,闽宁协作20年间,福建先后在宁夏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对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村,应该进行搬迁。”林月婵说。她建议在当地开展“移民吊庄建设”,对生存在环境恶劣地区的村民实施搬迁。“交通便利了,下一代教育跟上了,也就拔掉了‘穷根’。”
任职10年,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宁夏,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这里工作的福建扶贫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走村串户摸底调研。她提交给福建省委、省政府翔实严谨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坡改梯”“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2007年,林月婵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依然继续关注着宁夏扶贫事业,宁夏人民也始终没有忘记她。不久前,她荣获“感动宁夏·2015年度人物”特别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她40多次奔波宁夏,把真情和西海固紧紧绑在了一起;她不畏艰难困苦,致力于让闽宁协作给贫困地区注入希望。她的名字,注定要被闽宁协作20年的历史铭记!”(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