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晓虹: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发稿时间:2016-07-30 13:42:00 来源: 中工网
“患者出院后,为病历来医院3次,也没有复印成功。”“这是医院的责任,究竟差在哪个环节,要彻底整改,让患者满意,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建立并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这是医院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一个缩影。作为分管医疗工作院长,她不仅关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重视医院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去年始,医院发起了“用手机随手拍”活动,说白了就是要自揭“家丑”,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就医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她深感责任重大。
学科的带头人
12名医护人员,40张病床,这是18年前医院神经内科的现状;18年后的今天,神经内科已经拥有医护人员150余名,床位增加到300多张。
沈阳市青年文明号、沈阳市“白求恩竞赛”先进科室、卫生部首批脑卒中防控与筛查基地,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诸多荣誉,也记录着神经内科发展的光辉历程。
数字与成绩的背后,是全体科室人的付出,也离不开当时科主任陈晓虹的努力,床位的不断增加就是患者对陈晓虹和全体科室人信任的最好证明。
“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良心,要用心去对待每一名患者,患者至上,这是我的行医准则。”陈晓虹说。
每次出诊,为了能让外地患者尽早赶回去,她就主动帮助外地患者联系CT室或是化验室催取结果,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她还主动将患者的联系方式记下来,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打电话告诉他们。她想的最多的就是,外地来的患者,多留一天就得多花一天的费用。
遇到贫困患者,即便不挂号,陈晓虹也不会因此拒绝他们。有一次,一对来自铁岭农村的母女慕名找她看病,当陈晓虹得知母女经济拮据时,不但没让她们挂号,甚至也没开任何检查的单子,就用母女随手拿来的片子和化验结果给出了诊断,还详细讲解了治疗方法。最后,又特意叮嘱她们回到当地药店去买药,那样会便宜很多。
一名名患者抱着怀疑的态度走进了神经内科,经过陈晓虹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全部满意离开,良好的医德医风为神经内科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医30年,她一直保持着“为患者能省就省,从不开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这种良好的职业习惯。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作为辽宁省脑血管病防治指导组组长,陈晓虹十分重视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为此,对待住院患者,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持每月一次以脑友会的形式为住院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同时,她还经常带领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团队深入到基层开展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为省内偏远地区的百姓进行健康检查,向公众宣传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为使科室持续发展,陈晓虹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室里的年轻人。她会把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护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在她的带领下,目前神经内科是全院博士最多的团队,有博士20余名。
做最好的服务
“患者戴腕带以后,出现了红肿情况,要讲明原因,及时给予处理并向患者致歉。”
“门诊电脑出现短路,要及时修复,对排队挂号的患者要给予疏导,尽快让他们看上病。”
“随手拍”自揭家丑活动开展以来,一些不良事件都通过网络系统传达到院办,能及时解决的就及时解决,不能及时处理的,次日早上在班子会上研究解决。
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可陈晓虹却认为,只要医生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把最好的服务带给患者,医患关系就会简单得多。
记得那是2013年的秋天,医院脑血管科里来了一对40多岁的农村夫妇,他们拎着两大筐自家树上结的梨,非要送给当时还是科主任的陈晓虹。原来这位妻子来院时,已被当地医院判了“死刑”。家人不甘心,经过了解得知省人民医院的相关科室看得好,于是丈夫就揣着东挪西凑来的3000元钱带着重病的妻子来医院试试。在陈晓虹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的病情开始有了好转。不料在一个周末,丈夫却带着妻子悄悄地出院了。上班后的陈晓虹得知此事十分着急,连忙让人想办法联系患者家属。正当大家焦急时,周二患者又在丈夫的陪伴下回来了。原来,之前带来的3000元钱花完了,家里再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无奈之下丈夫只好带着妻子悄悄出院了。回家后,村里的人见被判了“死刑”的患者,不但活着回来了,病情还有所好转。于是,村里的人又给他们凑了2000元钱,让他们回来治病。
一个月后,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患者竟然被搀扶着走出了医院的大门。出院时,患者欠了医院近2000元的费用,陈晓虹自己拿出了800元再加上科室人员一起努力,欠医院的治疗费终于结清了。临走时,陈晓虹还送给患者一件半新的厚毛衣和一条新围巾。
当时,患者和她的丈夫一再表示,“现在我们经济困难,不能表示感谢,等秋收了,一定来看你们。”当时,陈晓虹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帮患者垫付医药费,自己出钱给患者买饭,对陈晓虹来说是常事儿。在她看来,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治疗是医生该做的事,患者真的有困难,尽自己所能帮一把,根本不是图什么日后的回报。“两碗面二三十元钱,对我来说算不上什么,但能为患者传递真挚的温暖。”陈晓虹说。
有了这样温馨的服务,再难处理的医患关系也会在萌芽之中得到化解。
30年来,陈晓虹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和家属以及同行的好评,也荣获了全国医德标兵、省医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健康卫士楷模、省市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然而,在她心中,这些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永远是患者。(金雅银 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