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作曲家铁源:与战士心弦共鸣

发稿时间:2016-06-24 09:55:00 来源: 人民日报

   

  铁源(前排左一)到部队教唱歌曲。

  1985年,国家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六个一等奖中,有两个出自同一位曲作者。名列榜首的《十五的月亮》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都是铁源的作品。

  铁源的家就在沈阳炮兵学院旁边的部队大院内。初见铁源,没想到擅写军旅柔情的他有着高大魁梧的身躯。“军人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情感。”铁源把他的艺术人生对记者娓娓道来,就像他写的歌那样,如涓涓流水,浸入人的心田。

  为《四好歌》谱曲 从全军脱颖而出

  铁源1932年2月9日生于大连市沙河口区的春柳街。铁源从小就对音乐着迷,他经常省下上学坐电车的钱,买票看电影听音乐。

  1947年,才15岁的铁源就到苏军管理的水道局上了班。他向朋友借了一把质量一般的小提琴,报名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主办的业余小提琴学习班。

  在军队,铁源圆了音乐梦。那是在1950年3月,旅大公安部队文工团招人,铁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就这样,铁源入伍了。从此他一辈子都穿着军装,至今仍生活在部队干休所的大院里。

  1955年5月,铁源以小提琴演奏员的身份调到东北军区文工团。一个月后,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成立,22岁的铁源在乐队做小提琴演奏员。

  1958年起,铁源向小提琴家闫泰山学习。不过,闫泰山诚恳地告诉他:“你现在的小提琴水平完成一般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达到高峰很困难,因为你没有童子功,还不如向作曲方面发展,说不定会成为作曲家呢!”

  闫泰山的一席话为铁源指明了艺术方向,铁源的人生出现重大转变。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往作曲方面努力。

  经过一番努力,铁源进入前进歌舞团创作组。1964年,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写出《四好歌》歌词,面向全军征集曲子。“当时我还不怎么会谱曲,连韵脚都不懂,但有热情,就试着写了一首。”铁源说。

  就在铁源已经快把投稿这事忘掉的时候,有一天,前进歌舞团创作组组长来到铁源家楼下,告诉他那首曲子被选中了。铁源说,当时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刚从事作曲没多久就收获了成名作,从此铁源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好作品都是走出来的

  1980年,词作家邬大为创作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并交由铁源谱曲。

  铁源告诉记者,刚开始谱的曲调有点邓丽君的风格,邬大为还曾表扬他“解放思想”,但之后,铁源把自己的创作推翻了。“我一琢磨,这哪是战士的情感呀,战士不是这样的。”铁源想起了往日火热的战斗生活,也想起了桃花盛开的家乡大连,就在歌中添加了辽东曲调,还把一些民歌和牧歌的元素融入到曲子中。

  旋律出来了,而这首歌最初的歌名是《我可爱的家乡》,铁源觉得这个题目有些不合适,太平常了,就把歌词的第一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成了歌名。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首唱者是董振厚,真正把这首歌在全国唱开的是蒋大为。1986年,蒋大为带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首次登上央视春节晚会的舞台,引起强烈反响。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开启了铁源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而最能代表铁源这一时期的巅峰作品就是 《十五的月亮》。

  那是在1984年4月,铁源与北京军区词作家石祥、总政歌舞团作曲家徐锡宜等同志到驻河北省的一支英雄部队体验生活。一次,在“连队战士喜欢什么歌曲”座谈会上,一名干部要求写“妻子赞歌”。原来,他妻子在家既要照顾年迈的双亲,抚养教育孩子,还要种好责任田,更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安心在部队工作。这位军人的话触动了石祥,很快,他就把《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写好了。第二天早晨去散步,石祥碰到铁源,就把歌词说给他听。第一次听到“军功章有你的一半还有我的一半”,铁源就跟石祥拉钩:“这词不允许你给别人啊。”

  “当时,一个亮闪闪的形象鲜明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耳边忽地闪进一曲委婉、深情的沂蒙山小调。就这样,两天时间歌曲的初稿便写出来了。后经与合作者徐锡宜修改、润色,一首完整的《十五的月亮》的曲子就做成了。”铁源说。

  1985年央视春节晚会,《十五的月亮》一经唱出便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流传到海外。

  一位评论家这样评论道:铁源找准了现实生活的出发点,掌握了时代精神的核心点,击出了群众感情的共鸣点。

  对这一评价,铁源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到了基层,才会了解战士的心声,进而触发创作的灵感。”

  铁源认为,好作品都是走出来的,珍宝岛、西沙、老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到内蒙古去体验生活,脚趾盖冻掉了。哪儿都得去,要不怎能获得这些东西呀!没有生活能写出真情实感吗?”

  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工作

  尽管离休了,铁源却并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作曲事业。除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散步、上网浏览新闻,继续创作歌曲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只要衣食无忧就可以了,最关键的是精神生活,保持快乐的心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重要。”

  铁源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左右。现在铁源基本上是应邀而写:为主旋律大型晚会谱写主题曲,为歌手量身定做曲子,为器乐配曲。由于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很多人慕名而来,请铁源为自己的歌词配曲。因此,铁源每天的工作量并不比工作时小。对铁源来说,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工作,“只要生命还在就要继续谱曲,直到生命终止。”

  拿出厚厚的本子,铁源向记者展示了他离休后的作品。为沈阳市引进人才而创作的《凤来燕归》,赞美部队高科技军团的《信息化尖兵》,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国旗之恋》……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铁源对他所从事的音乐事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提起如今的一些音乐创作,他说,现在的流行乐坛新人辈出,其中既有精彩的旋律呈现在我们面前,也有很多让人听着不舒服的糟粕。谈到现在的创作歌手屡屡身陷“抄袭门”现象,铁源认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元素掌握得太少。脑子里熟悉的旋律要像储藏在仓库里一样,只有这样,创作时才能任意调动音符,创作出动听的旋律。

  铁源觉得自己学得太少,“学乐器,学拉小提琴,吹号,我就是仗着小时候那么一点积累,我要是掌握更多的民族和民间戏曲的音调,就好了。我有遗憾,真是遗憾。”他不忘提醒年轻人:“趁着年轻深入到全国各地采风,哪怕是很偏远的小村庄里也许有好素材等着你。”

  铁源说:“这段时间,我不断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越学越觉得精辟、深邃,思想上豁然开朗,觉得眼前亮起一盏明灯,许多问题有了答案。”他感慨道,“现在的条件比以前不知要好多少倍,不但音乐舞台更宽广,很多资源还可以共享,不管到哪里,生活条件也不那么艰苦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年轻人更要多动脑,写出经久不衰的好旋律。”

  铁源

  原名石铁源,1932年生于大连市。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起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创作出《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舞剧《蝶恋花》音乐,舞蹈《鸭绿江之歌》《战斗的非洲》音乐等。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音协理事、辽宁省音协副主席等职。

  (记者/王云峰)

责任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