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振佑:“只想做一个不被替代的工人”

发稿时间:2016-06-06 15:59: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从农民到农民工、技术骨干,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振佑说——

  “只想做一个不被替代的工人”

  很多人说他“轴”,通俗点,就是脑子“一根筋”。靠着这股精神,他从农民到农民工,到技术工,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只想做一个不被替代的工人。”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他就是福建省新创化建科技有限公司助磨剂生产车间主任李振佑。

  李振佑1966年出生,十多岁就辍学当了农民。“种的是山龚田,出工到田里,来回就要3个小时。”在当了十年农民后,李振佑拿出所有的积蓄,参加了附近一所技术学校的无线电培训班。

  “学费是六七百元,而当时大多数人的工资是百来元,电器也不普及,一时看不出行业前景,我只是觉得自已没学历、没文凭,只能寻找出路。”李振佑采取的是“笨鸟先飞”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不会的线路,就追着老师问;不明白的题,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就是这样的“笨”办法,让他在第二年的电子厂招工中,顺利地拿到了“入场券”。

  在电子厂工作的那两年,李振佑明白了一个道理:“打工,不能只是卖身体、干苦力,必须有技术才有出路”。于是他辞职当起了空调安装工,这比电子厂简单重复劳动的技术含量高。别人当安装工,把活干完回家了,李振佑留下来,围着空调琢磨技术原理。节假日,他蹲在书店,自学水工、电工知识。遇到困难与问题,马上查阅、记录,一边学一边记,一边向老师傅讨教……当小本子摞成了厚厚一叠时,李振佑就成了熟练掌握技术的水电工、电器维修工,不仅会修空调,还会修冰箱、洗衣机、电视了。

  2004年,是李振佑的转折点,他应聘到了目前这家公司,在这里,他与尾矿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的工作岗位是粉体手工拌和,同时兼做设备维修。早年,用的是搅拌桶,更换浸出槽大叶片是很多维修工不愿干、害怕干的脏活、累活。因为人要跳进齐腰深的搅拌桶里,在充满呛人气味的环境下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搅拌桶是核心设备,熟练掌握它,就意味着自已的技术到家了。”当时李振佑的想法很简单。每年,这项大家都怕的活都由李振佑“承包”。后来大家觉得过意不去,还采取了强制手段,让李振佑尽量不要在冰冷的水里泡太久。

  随着设备升级,搅拌桶更新为反应釜,它的维修清洗工作同样也是由李振佑“承包”了。釜内圆形的底站不稳,没干多久就腰酸背痛,丙三醇、木质素、醇胺等化工原料的残留物味道很浓,清洗10分钟就要出来透透气,进去一次就像是在釜内的液体内泡一次澡,结束时身上的皮肤全都泡白了。李振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了新设备,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储备了基础知识。

  2010年,公司液体产品质量不稳定,李振佑结合平常的检修经验,明白了要在不同原料配比、不同压强、不同温度的组合中才能找出最佳的工艺结合点。于是,历时 3个多月,一天几十组实验,数十万组数据采集。最后,产品质量稳定了,公司市场竞争力更强了。

  这些年,李振佑开发了高频振荡节能磨、活化系统,节能磨比同功率的磨机节约单位电能30%,活化系统提高尾矿利用率28%,获得了10项国家授权专利;开发的接枝共聚型“聚羧酸类”和“聚羟酸类”改性高分子水泥助磨剂及尾矿激活剂,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李振佑带的徒弟有大学生,也有农民工,他们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创业精英。而他在厂里身兼多职,既是管理层,又是维修工、检验工,同时还是全厂唯一的水工、电工,有时还是搬运工、清洁工。(记者 吴铎思)

责任编辑:杨知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