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李津:随性画 心自在

发稿时间:2016-05-30 10:45:00 来源: 北京晚报

  

  《红肉3号》

  

  《桃园记》

  

  《素2号》

  

  《死不瞑目》

  知味者说

  还记得今年春节前采访李津的情景,很轻松,聊的都是些闲事儿。“能吃就吃,能吃是福”,这虽是句大白话,但却实实在在,人生一世,能痛快地吃吃喝喝,何等奢侈。谈话间,我得知他五月份要在墨斋画廊做场有意思的展览,当时还在筹备,搞得神神秘秘的。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已是五月,就是今天,李津的“自在”个展在墨斋画廊开幕,“雪藏”了很久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为了这次尝试,他改变了很多,内心挺忐忑,也期待听到观者的评价:“看来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要学会放下。”

  “老字号”也要有新变化

  去年,李津换了个画室,地方大了、也高了,在大画室里画小画儿,他感觉气场不对,也就有了画大画儿的冲动。但当时,他正准备着在上海龙美术馆的“无名者的生活 李津三十年”的回顾展,纵然有心也没时间,办完展览之后,才得空尝试一下用水墨画大画儿。

  特制一根大毛笔,蘸上墨足有十五六斤重,在地上或墙上肆意泼洒——李津把这种创作看成练功,像打拳、又像站桩,要靠一把子力气,而非画小画儿时仅用腕力和臂力,虽费力但很过瘾。“尺寸太重要了,画大画儿不好驾驭,从视野到臂长都不够,这就要求气场要大于视野。”每每提起大毛笔创作,李津总会进入“大视野”的状态,概括一些、随性一些,酝酿大的设想和走势。这时候他才发现,老话所说的“胸有成竹”,指的并不是提前琢磨好怎么去画几十片竹叶,而是心中能孕育“势”,把握整体的情趣和走势。

  二十年前在西藏的热情洋溢的创作,与这些新作有着惊人的共鸣。选择返璞归真、回归写意,跟李津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经验不足,触碰到自己未知的领域,乐趣反倒大。也正是因为超出以往的积累,不知晓结果是什么,才会在实现它的过程中看到生活的诸多细节和趣味,“这跟做饭是一个道理,厨子总做一道菜,不变是不大可能的,总会在兼顾老味道的同时,做些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是食物 又不是食物

  提起李津,人们就会想起他画的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

  以往李津画食物,基本上都是原大的,人们看见食物,总会联想到生活的实际,从而勾起食欲。但他一直想把食物放大,从而呈现出它们的细节,蔬菜、红烧肉、花生米、豆子,都可以。这样一来,画面里表现的既是食物,又不是食物,人们的联想并不会那么具体。

  “外国人不知道红烧肉是什么模样,所以有的外国朋友看见我画的肉,以为是个人像。”把食物放大,去着力表现质感,画面里就会带有很多暗示性。虽然是一块“黑白”的肉,但墨分五色,并不妨碍观者去想象肉的颜色,甚至还能闻到香味,当然也可以敞开想象,想象成他认为的任何东西,只要是说得通就行。

  观者能可劲儿想象,首先需要李津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程式。三十年创作的积累,使得李津在用“经验主义”画画,越来越熟练,但却少了点儿心灵的自在,“守其实是很难的事,原地不动最不安全,向前冲锋却是最好的‘守’。尤其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我其实特别希望能顺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些有益的变化和调整。”

  直到现在,李津还迷恋一种“展览”的感觉,看着自己的画挂在墙上,打上灯光,期待更多观众来说一说,听听他们对自己创作的评价。喜欢热闹,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也许是他钟情于不断尝试的动力所在。

  外来的东西 只是“一盘菜”

  最近写意有点儿“衰”,这种“衰”与当下人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李津说:“内心是意念的东西,没有意念,写什么意呢?”

  或许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让人们生活和娱乐中都充满功利,一旦变得功利了,生活的自由与洒脱便成为奢侈,更不可能不计较得失了。放在画画这件事上,想做到纯粹的自由不容易,但对个体来说,寻求内心解放又太过重要,古人更多选择了后者。

  纵观历史,中国的古人一直是很艺术的,“我们看古人的那种生活状态,那种‘不着调’,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处于那种飘飘的状态中,显得十分艺术。但现代生活的侵入,使得高楼大厦阻挡了人们心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很难打通。”

  这种延续千年精神的传承一下被击破,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并不够,对外来的东西太过依赖,但其实,它们不过是我们“自主性加工”时所用的一盘菜而已,只是素材。

  传统如此,每个人也是。在李津看来,走得再快,也需要回头看看自己,维护自我存在的尊严。这种尊严,建立在对自己和周遭环境的清醒认知上,以及内心慢慢确立起来的自信,“要不断拓宽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态度,把握内心这个‘度’的同时,去丰富自己,看到表象背后,事物的症结所在。”

  艺术就是玩儿

  “我的理想并不像一些人说的一手拿着绣花针,一手拿着板斧,我不会走极端。相反,我倒是想去找这两种东西的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游离,生熟、松紧、混搭……”

  李津这种心态,渗透到他生活的各处细节:工作多了,他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四处走走,吃喝玩乐,给身心一个休息的机会;他也开始更欣赏那些相对的、非理性的东西,因为它们更有吸引力。自己的穿着打扮更是这样了,就像李津一位朋友评价他的那样——乍一看蓬头垢面,其实处处都很讲究。

  “我更倾向于来回体验,去感受过程中的起伏。在这点上,大多数西方艺术家就不大一样,他们一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不会走老路。但其实老和新是相辅相成的,均基于对现实状况、对画画的理解。高兴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心随性,给自己足够的自由度。”

  “归根结底,艺术就是玩儿”——对更多人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人们希望从这一小部分看到一些超越生活、又很新鲜的东西。所以艺术一定要有自己的“谜”,一旦谜底被揭穿了,就不好玩儿了。对艺术家来说,能安心做艺术也是幸运,毕竟在当下,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事业的人并不多。而且心中有负担的时候,画画能给予自己“专业性安慰”,还没准能带来好的生活,所以不妨多些娱乐心态。

  (张逸良)

责任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