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作家薛忆沩:文学总落后于经验,却影响着当代社会

发稿时间:2016-05-28 16:28:45 来源: 光明网

  文学界的2012年曾被人称为是“薛忆沩年”,因为在这一年,薛忆沩爆发性地出版了5本书。而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薛忆沩又出版了16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曾两度获得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奖,连续三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的提名。在外界看来,薛忆沩的语言文字缜密而又敏感、严谨而又精确,不管读者是什么身份,都能从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共鸣。

  

  作家薛忆沩

  日前,三联生活书店推出了“薛忆沩文丛”,这也是三联生活书店首次推出文学套书。丛书包括《文学的祖国》《与马可波罗同行》《与狂风一起旅行》三部作品。

  当代著名人文学者刘再复先生曾这样评价,薛忆沩作品的语言是“金子般”的质地,语言风格辨识度很高。薛忆沩的文字究竟能带来哪些震撼?《文学的祖国》是“薛忆沩文丛”的第一本,这部书从最经典的莎士比亚、鲁迅、马尔克斯,到最近的爱丽丝门罗,阿摩司奥兹。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冷静却又饱含犀利感情的方式,写出了一条由语言构筑的朝圣路,也写出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能性——无论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普通人,在文学国度里所能获得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渴望与自由。

  有人说,如果《文学的祖国》一书呈现出了“日神”的庄严,《与马可.波罗同行》就更接近“酒神”的酣畅。实际上,“薛忆沩文丛”的第二本《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多少有些“烧脑”,文中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了世界上并不存在的55个美好城市,那是无法被征服、只能被远远欣赏和怀恋的55个城市。《与马可波罗同行》颠覆了这种“乌托邦”:马可 波罗去过的每一个城市,初看都是美好的,但经不起一个敏锐又犀利的心灵的洞察和推敲。

  其实,与薛忆沩的非虚构写作类似,他的虚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与狂风一起旅行》一书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切入,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见地。“60后”的薛忆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出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上层社会”,他最重要的生命体验和写作资源,便是来自社会转型过程中弥漫在人与人之间的孤独、焦灼,以及归属的渴望和信任的危机。

  “《与狂风一起旅行》是他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非常好看,我等红灯的时候都在看……”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郑勇说,这部作品的故事性很强,叙事方式也非常讲究,但其实质并不是一般的恋爱小说,而是探究“人”的生存意义。

  “人们越来越需要把握和认同城市本身的价值,并保持批判和警醒,对自身处境的理解更敏感、更精确、更主动,才能在‘城市’里获得一个人所应获得的真正幸福。这也是作品对今天的读者和文学界的意义。”薛忆沩说。

  文丛的新书发布会主题被定为了“当经典和精英相遇”。当经典与精英的相遇,会有怎样的奇妙和震撼?“经典是每次阅读都如同初见,能让读者不断的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并能建构读者的经验。” 谈及薛忆沩的作品,青年作家李静说,“经典”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有穿透时间的力量,让每代人都从中感受到自己和作品间的精神对话。“实际上,‘经典’就是与整个世界的对话。”

  青年批评家徐刚认为,薛忆沩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比较哲化,文字可以深入到人物内心,由生活表象出发挖掘一种微妙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薛忆沩的作品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非常稀有的文学品质。

  “西方的作家很喜欢引用尼采《偶像的黄昏》中那句话,被翻译的也很多,大概是说我们的经验总是先行,等我们要用语言讲述的时候,总会带一种轻蔑、羞耻感。也就是说,文学、文化都是落后于经验的。既然如此,我们却要带有羞耻去追赶、前进,写作的荣誉和意义究竟在哪?每个作家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在薛忆沩看来,其中的意义就在当代。比如,三联书店这么多年出版的书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希望自己的书对传统读者、未来的读者都有影响,“不是作为薛忆沩的作品,而是作为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人意识到文学的价值并作出这样的努力、有这样的成果。”

  (记者 李政葳)

责任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