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苗乡挑夫教师42年的长征: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

发稿时间:2015-03-13 09:58:20 来源: 中国文明网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周宏军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一根扁担,一个宽厚的肩膀,42年不变的坚持,诠释了他对孩子们的爱。

周宏军老师在给学生做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周宏军所在的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教学点,地处九万大山腹地,云贵高原边缘。到这个教学点,需要从融水县城乘坐4个多小时的班车到达同练乡,再步行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那小路对外地人来说,望而生畏,悬崖峭壁间,杂草丛生。夏天毒蛇横行,稍不留神,就会被惊吓或咬伤。从1973年起,他在这个全乡最偏僻,不通公路、不通手机信号的达佑教学点里传播知识,默默地坚守了42年。

  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师生共同的“家”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作为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周宏军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原来的校舍已经很破烂,缺门少窗,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

  1986年夏,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学校选址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

  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

  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学校的墙壁、地板,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桌凳、黑板,他亲手打造,木材不够就拿自家的顶上。就这样用了3年多的时间,一砖一瓦的建起了一座2层4间教室的木方教学楼。在建设期间,因为缺少资金给木工师傅结算工钱,他杀掉了自家一头留着过年能买个好价钱的大猪,用来顶替木工师傅的酬劳。

周宏军老师在给他的孩子们上课。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他的举动村民都看在眼里,有人问他“你家里也不容易啊,养了这么多娃仔,你的工资又低,杀了那头大猪怎么舍得哦……”,对于这类的问题,他都会笑着说:“学校的条件那么差,看着娃仔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我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这一切,也坚定了我要修缮校舍的决心。”

  一根扁担重千钧,是老师亦是挑山工

  汪洞乡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教学点所在的达佑又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也是全乡惟一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屯,离乡政府40公里,全是山路,急速步行,也需5个多小时;如果乘车,要从乡政府乘班车到同练乡,换摩托车在村级公路上颠簸1个小时,接着爬1个小时高耸入云的土地坳,再步行1个多小时的环山小路才能到达——耗时和步行差不多。

  如此崎岖的山路,肩挑背扛,成了山里人运送物资的无奈选择。各种用品均靠外供的乡村学校,更是如此。

  42年来,周宏军一直担任着3种角色:教师、挑山工和维修工。作为山里惟一的教师,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政府驻地,为孩子们挑回几十公斤生活学习用品。42个春秋的挑夫生涯,周宏军的满头青丝早已变成白发。

  在陡峭的盘山小路行走,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爬过一个个山峰沟梁,摔爬滚打,已是家常便饭;蛇蝎伏击,亦不足为奇。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挑夫”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饿了顶着,渴了喝几口山泉水。

  2009年,柳州市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周宏军的肩膀更不能闲了,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周末都要到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食材。

  记得一个秋季学期开学前,周宏军到汪洞乡集市购买教材、学校办公用品和自家粮食,东西加起来足有60多斤重,步行在崎岖的路上时,突然下起大雨,周老师用唯一的一张塑料薄膜把教材包得严严实实,而自家的粮食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遮盖。由于路上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他冒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20多公里,因路面湿滑一路下来摔了好几次,自家的大米也因雨水浸泡不断的渗出白色米汁,最后回到学校时已是掌灯时分。

周宏军在同练乡集市上为学生采购午餐食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教了三辈人 就图后代不再吃不识字的亏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河北当过兵的周宏军是达佑屯里惟一有文化且见过世面的人。那个年代,达佑屯里130多人,绝大多数别说到外省,就连融水县城也少有人能去过。他在部队里写信回家,全屯的人都得到四里八乡找识字的人来念。

  “不识字苦啊,就算用脚板走到汪洞乡,不识字也不晓得坐哪趟车能到县城,出门买东西也不会算数,人家找补多少钱就只好拿多少。”

  1973年3月,达佑屯开始成立教学点。山里的条件太苦,没有老师愿意进来,乡教育办的领导找到全屯唯一初中毕业的周宏军,说:“你来教娃崽读书吧!”

  看着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仍在山上放牛、在草垛上嬉戏,周宏军痛快地说:“行!”

  周宏军从此开始了当时每月9元的代课教师生涯。

  对家境贫寒的孩子,周宏军捧着用微薄工资买来的书本找上门,有顽劣惯了的孩童不愿进课堂,吃够睁眼瞎苦的父母就会鞭抽棍打地将孩子轰进教学点。很快,连周宏军称为叔叔辈的人也走进了课堂。

  “我教了三辈人了,就图咱屯里的后代不再吃不识字的亏。”如今,周宏军最早的一批学生都已经当了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又将孙辈交到周宏军手中。

  周宏军是走出过大山的人,深知有文化与没文化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将改变达佑屯面貌的希望寄托在简陋的教学点上。“爱是一杯甘甜的美酒,我甘愿把它献给我的学生。”周宏军这样说。

周宏军在课余时间里跟他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在2006年春季学期期间,一名名叫符涛的学生右小腿出现无名红肿,当时肿得跟小布袋一样,痛得寸步难行,由于符涛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个子小背不动他,周宏军主动担起背孩子上学和送孩子回家的任务。这样坚持了20多天后,符涛的父亲赶了回家要接孩子到融水县医院进行治疗,符涛因为不想落课也不舍得离开周老师,拒绝到县医院进行治疗,周宏军就安慰他:“孩子,去治病吧,你落下的课回来我给你补上,既然你舍不得周老师就要听老师的话,到了医院勇敢的配合医生治疗,腿好了以后就能回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老师身上只带20元,留给你,到时候买本你自己爱看的书。”符涛的父母都哽咽着对周老师说:“太……太感谢您了!”

  无论家里农活有多么忙,也从来不旷课缺课,而且认真做每节课的备课工作。有特殊情况需要停课时,周宏军都利用周末将课补回来。40年来达佑的老百姓们都给了周老师极大的赞扬和肯定。

  虽然在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的学校任教,但周宏军仍然坚持学习,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坚持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充实自己的学识,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虽在最偏最苦的学校任教,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的榜样。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重点中学,3人考上大学,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并被评为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和自治区优秀乡村教师。

  “要是我也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啊?”

  周宏军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自从1987年他妹妹和妹夫因病相继离开人世后,他把妹妹家的4个孩子都接过来抚养,6个人的家庭一下变成了10个人的大家庭。仅靠周宏军微薄的工资养着10个人,送4个孩子读书,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周宏军曾说过:“工作再累我不怕,我更担心的是自己退休后没有新的老师来接班,达佑教学点撤销了,学生不愿到外面读书,变成新文盲。”他那种孜孜不倦,为学生倾注毕生精力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

周宏军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由于教学点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先后来过7位教师,可是来一个走一个。一直到了2001年学生减少到了只有两个班时,最后的一个外地教师调走了,周老师为了屯里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一个人默默的坚守在达佑小学。他不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他的担心是,学生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娃儿的前程,耽误不得!”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在周宏军心中,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从来不“旷课”,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周宏军快要退休了,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学校能有一根旗杆、一面五星红旗,好领着孩子们像样地升一次国旗,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  

责任编辑: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