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跟拍“时代楷模”李超的一天

发稿时间:2015-03-05 08:50:00 来源: 辽宁日报

 

  □魏列群/本报记者/金荣生/刘家伟

  小平头、个儿不高,一身工作服洗得发白,脚下的大头皮鞋沾着泥点。记者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当代发明家”、“时代楷模”李超。

  2014年,鞍山、辽宁的许多人认识了“辽宁好人”李超;2015年,全国的许多人认识了“时代楷模”李超。

  面对荣誉,这位曾经抡大锤的鞍钢一线技术工人说:“这些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作为代表领回了这些荣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李超从未飘飘然过。

  3月2日早7点,李超从家里出发,这一天,李超像往常一样紧张忙碌。认真准备,开班前生产调度会;生产线出现故障,他马上出现在现场;抓住空隙时间,到兄弟车间学习交流技术;与创新工作室人员一起研究创新项目;对年轻的同志传帮带……还是原来的工作节奏,还是一如既往地步履匆匆。这样的时光,李超走过了25年,李超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了25年。5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专有技术、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

  “李超创新工作室”整洁明亮,室内除了各种荣誉证书,更多的是《机械设计手册》、《电气工程师手册》等常用书籍,电脑里还存放有全厂设备的图纸和数据。 “平时碰到难题,大家来这里查查资料、碰头磋商,多数都能快速解决。 ”

  成立一年多,“李超创新工作室”已由当初的22人增加到28人,不仅服务整个4号线作业区,还要与其他生产作业区工友在一起研究创新课题。李超说:“依托‘创新工作室’,带出更多新人,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

  创新永无止境。李超成为全国“时代楷模”后,鞍山人在学李超,辽宁人在学李超,李超的精神能量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热潮中,已经转化为振兴鞍山、振兴辽宁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本报记者走近李超,用镜头捕捉了李超一天中的12个瞬间,再一次近距离地感受普通、平凡、真实的李超。

  06:20

  温馨的家

  走进鞍山市立山区环山小区的李超家,整洁有序,朴素温暖。客厅里挂着李超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照的长长的合影照片,照片中的李超笑意盈盈,特别精神。餐桌前,一家三口正围坐在一起吃早饭。 “家务活儿从来没指望过他,孩子学习也是我管的多,他把握住大方向就行啦。 ”李超妻子刘莉说。

  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李超的忙似乎从未改变过,但在刘莉的心里,只要看到一家人开开心心、幸福地在一起就知足了。每每听到老公的那句“媳妇儿,你辛苦了!我的功劳80%都是你的”,刘莉的苦累就会烟消云散。 “行,我继续努力……”刘莉说。

  07:25

  故障

  从办公室出来正准备去开班前生产调度会的李超,在路上接到了设备作业区副作业张亮的电话,昨晚上夜班的工人报告说,清洗机组的一个转手扳不动,好像电路出现了故障,李超说:“我马上过去。 ”

  这是李超上班需要处理的第一件事。

  在整个生产线工作现场,出现故障是经常遇到的事,李超说:“有问题就一定要马上解决,每减少一次事故,其实就是在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 ”李超技术精湛,在工友心目中,无论什么难题,只要有李超在,肯定能解决。

  07:40

  调度会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4号线会议室内,像以往一样,生产班组与设备班组24人共同出席的班前生产调度会按时举行。听着工友们关于设备检修与生产情况的汇报,李超不时记录上几笔。

  “轧机末架高速运行时,感觉好像有震动,很可能是共振。 ”设备部副主任迟义的话音刚落,李超立刻追问了起来,“怎么能凭感觉呢,什么叫可能啊?赶紧拿仪器仪表测量一下吧,拿出具体频谱看到底有震动没,到底是什么原因。 ”较真的李超说,“要是真有问题必须提早解决,绝不能因为我们的一点疏忽影响到整条线路的生产。 ”

  09:10

  取经

  在冷轧厂3号线正在进行定修的连续退火炉旁,李超一会儿看看工作人员的检修,一会儿蹲下来仔细观察从炉体上拆卸下来的破损的防辐射屏,3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张王涛说:“这些防辐射屏破损后,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对生产出的冷轧板会产生很大影响,轻的是划伤出现次品,严重时生产出的就是废品。 ”

  冷轧厂3号线投产比4号线早两年,3号线如果遇到什么问题,4号线也有可能会遇到。所以,在调度会上听说3号线出现防辐射屏破损的问题,李超想:这是一个取经的好机会。

  09:50

  巡查

  从3号线取经回到4号线厂房内,李超掏出随身携带的手电开始了当日的第一次现场巡查,如果没有会议,这样游走一线的巡查李超每天会有两三次,因为在李超看来,生产一线才是最好的创新舞台。

  李超说,“技术创新绝不只在实验室,生产现场的设备每天都在运行和变化,基层工人天天跟机器打交道,如果多观察、勤思考、经常问,就会形成很多解决难题、改良设备的办法,对科学生产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

  李超说:“生产上遇到的难点,就是我们‘创新工作室’工作的重点。 ”对李超而言,创新永无止境。

  11:05

  新设备

  在冷轧4号线连退机组单体设备废边卷曲机旁,李超全神贯注地观察这个刚刚上线运行1个多月的卷曲机,看着正常运行的新设备,李超说:“连退机组定尺功能一直是个‘老大难’,从去年3月初制定改装方案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研究这一创新课题。这套设备在原始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怎么改都只能是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经过考察,再与国外厂家沟通、论证,李超和同事们最终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1月15日,这个项目终于调试成功。李超说:“实现定尺功能,用户要多大尺寸钢板在线就能剪多大,无损耗,仅这一台单人操作的设备,一年就可以为厂里创效几百万。 ”

  11:35

  不忘“充电”

  上午在4号线巡查时,有技术人员跟李超提起现场连退机组光整机后钢板表面出现了振纹。虽然问题不属于李超的专业领域,但得知情况后李超还是很着急。临近午休,李超突然想起以前曾收集过关于钢板振纹方面的资料和论文。他急忙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

  李超用U盘拷下几篇论文后说,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还需要和几位工艺专家一起查看分析原因。“如果既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又能学到一些工艺方面的技能,那最好不过了。现在技术更新特别快,不学习就会落后。在现场,只有懂得多,心里才能踏实。 ”李超说。

  12:15

  午饭时间

  李超和隔壁办公室的几名副主任下了楼,转角来到后院内的二楼食堂,此时,可容纳百人就餐的食堂内,只剩下三四个人在用餐。李超说,中午开饭的时间是11点30分,但他们几个一直都习惯这个时间来吃饭,因为这时候不用排队,由于食堂内的人少安静,还可以一起研究上午的工作。

  “坐在劳模的对面,其实心里压力很大。 ”4号线设备作业区党支部书记陈晓峰说,李超扎根现场的敬业精神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学习精神特别令人钦佩。李超现在虽然是劳模,但他依然很少坐在办公室里,还是老往生产现场跑,在他身上,什么都没有变,李超还是原来的李超。

  12:40

  向楷模学习

  冷轧4号线生产车间内,包装线点检员吴昊与工友王亮等四人吃过午饭正在车间内聊天。一段时间以来,如何向身边的楷模李超学习成了大家每天热议的话题。

  “李超的敬业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让我打心眼里佩服。能者为师,这个师父我认定了,以后肯定多多向他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创造成绩,为企业的发展多贡献力量。 ”王亮说。

  “你说得很对,李超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真该把李超的创新精神带到每个工作岗位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吴昊附和道。

  14:40

  传帮带

  下午例行巡线时,李超发现新毕业的大学生王阳正在现场对如何避免电极划伤钢板进行测试,便走过去将他的一些经验全盘讲给王阳听。李超一直对新来的毕业生非常关注。 “新入厂的员工,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把他们吸收进来,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创新的氛围,尽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李超说,他的创新工作室还会不定期给工人们讲课培训。不久前,李超还给新入厂的两位大学毕业生安排了额外任务,将自己接触到的工作原理,在培训活动中向大家讲解。接受任务的范吉瑞说,这种方式倒逼他们学习和观察,不过真要钻研进去,技术世界还真是乐趣无穷。

  15:30

  研究创新课题

  生产作业区一线技术人员跑来与李超一起研究一项创新课题。 2014年1月17日,“李超创新工作室”成立。从那时起,每天李超和他的创新团队坚守在生产一线,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要搞创新、提高产能,为企业增效。

  现在“李超创新工作室”已由成立之初的22人增加到28人,不仅服务整个4号线作业区,而且还经常与其他生产作业区的员工在一起研究创新课题。 “平时碰到难题,大家来这里查查资料、碰头磋商,多数都能快速解决。 ”

  李超说:“依托‘创新工作室’,带出更多新人,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

  16:30

  荣誉

  走进“李超创新工作室”,30多平方米的钢构房间,俨然是一座荣誉室,各种奖状、证书陈列其间。 “这些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作为代表领回了这些荣誉。”李超说,你们记者可以监督我,看我变没变。李超说,前不久,他和同事一起参观了鞍钢建成不久的展览馆,这里浓缩着我国冶金百年历史以及展示鞍钢从蹒跚起步到成长为世界500强的壮阔画卷,让他深感震撼,也让他由衷地感到自豪。英模展区里,展列着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等一代又一代鞍钢人的动人故事,李超庆幸自己是鞍钢的一分子,他说,没有鞍钢这个大熔炉,也锤炼不出今天的自己。

责任编辑: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