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博士返乡笔记何以引发争论?

发稿时间:2015-02-26 10:46:40 来源: 东方网

  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一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也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到底是小心卷入其中还是不小心卷入其中,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各方关注,也引发了一场讨论。这篇笔记的价值,也恰恰因为这些讨论和争论,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名叫潘晓的年轻人,给当时的《中国青年》写了一封《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信,信中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打中了刚刚经历”文革”的亿万青年的心。短短数月,竟然引发6万封来信,紧接着掀起了一场人生观讨论的大潮。虽然因为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和背景,这场讨论仍然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也大大激发了年轻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设计人生目标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后的三十多年,类似的讨论也每过若干年就会发生一次,并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中结束。

  此次王磊光的笔记,虽然没有象潘晓那样透露出对人生的彷徨、迷惘和怀疑,但是,也表露出对知识的无力感和苦闷,给人有一种读书无用的感觉。而这种无力和苦闷,显然不是王磊光的专利,而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共同感受。因为,这些年来,围绕大学生工作后所拿的工资还没有农民工、保姆高的消息也时常出现在媒体。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启封无用、知识无用呢?显然,这不是读书和知识的问题,而是教育和怎么读书的问题。正如另一位博士生在笔记中所写到的,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所以会出现读书无用、知识无用的现象,是因为很多大学和老师没有把更加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多情况下,学校传授的知识,大部分没有用,或用不上。这其中,老师自身知识比较空洞、不切合实际、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的大学中,除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老师之外,相当一部分老师是照本宣科,是以已昏昏,给学生读一些毫无实际用处的理论知识。别说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或与实践相差甚远,就是这些老师进入社会,同样找不到工作。而作为学校,面对这样的问题,也从来不去好好研究、好好解决,而只知道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盲目设计新的科目,最终依靠假就业率糊弄公众。

  对王磊光同学来说,其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很深,但是,由于所学内容方面的原因,确实与目前的农村现状相差甚远,用不上是很正常的。如果因此而产生知识的无力感,那只能说明其读书和学习是十分僵化与教条的,即使学得再多,也只能从事理论研究,而不能进行实践操作。这也进一步说明,大学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到底应当教授什么方面的知识,如何让大学生们增强就业本领,已成为大学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

  至于王磊光的笔记,是不是给家乡抹了黑、揭了短,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中国的发展,实际就是不平衡的,就存在着差距。通过大学生的笔将其反映出来,也可以更好地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引起社会的共鸣,继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我们从王磊光笔记中品味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还是现行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大学生的知识无力感也才能真正消除。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知识差距,也是一种进步。

  编辑点评:

  每个大学都有不少好老师。再说,教学相长也是需要的。

责任编辑:王秀丽